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资本市场

张瑞敏和他一手缔造的海尔集团面临转型阵痛

星之球科技 来源: 国际金融报2014-07-01 我要评论(0 )   

2013年5月底,在北京举办的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国内外众多代表就3D打印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化、与传统产业结合等议题展开讨论。其中,青岛市市长表示包括海尔集团...

       2013年5月底,在北京举办的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国内外众多代表就3D打印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化、与传统产业结合等议题展开讨论。其中,青岛市市长表示包括海尔集团在内的多个当地企业,已经在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方面的科研和应用工作。

 

  作为誉满国际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近年来发展方向早已趋于多元化。而3D打印近年来也显现出产业化趋势,因此,家电行业想要突破家电模具制造的发展,要加强创新研发并开拓产业化商业化路径,进军3D打印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对于如何看待3D打印以及未来十年以后能否普及,张瑞敏表示这个很难说,至少我觉得应该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海尔从某种意义上推出过中国最早的一台3D打印机,最早叫激光冲印机。当时主要用于打印模件,没问题的时候再去开模。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到海尔视察时,看了后觉得很新奇,他也没见过。这是个什么东西?用激光冲印机冲印一台冰箱,和真件一模一样的。

 

  张瑞敏说:“我感觉这就像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一开始就是小作坊,然后变成流水线,这是第一次否定;但现在这个3D打印,是否定之否定,它和原来那个小作坊又是不一样了。好比你开小商店,后来变成大连锁,再变成千家万户的电商,但和之前的小商店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它是一种进步。”

 

  跨越性思维还是“舍本逐末”?海尔欲减员万人保老大位置

 

  “去年年初时海尔有8.6万人,年底时变成7万人,人员减少比例超18%。今年预计将再精减1万人,主要是中间管理层,一些业务变得智能化后,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近日的这一公开表态语惊四座。在经历了持续30年的辉煌之后,张瑞敏和他一手缔造的海尔集团终将面临转型的难题,并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阵痛。

 

  作为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公司,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白电巨头,海尔创造了一个神话。兄弟俩的海尔标识曾出现在千家万户,然而,这一切,在如今的全民互联网时代,却不得不面临轰塌的危险。

 

  “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这是任何一个传统企业都在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于白电帝国海尔集团来说,亦是如此。

 

  事实上,从一年前开始,面对互联网转型之路,张瑞敏就提出了“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理论,更同时推进其“自主经营体”概念。此番“裁员万人”的消息一出,不禁引起业界轩然大波,海尔难道是动真格了吗?但也有评论指出,海尔的连续大裁员并非海尔作为企业的主动行为,而是由于其特立独行的“自主经营体”模式造成人员自动流失的结果。

 

  “不少员工包括中层管理人员看不懂老板在干什么,看不清企业的未来,甚至员工个人利益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才会出现一波离职潮。”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说。

 

  转型中的海尔到底是卧薪尝胆还是胡乱摸索,对于传统家电企业来说未来什么才应该是战略核心?“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人人喊互联网转型的时代,这个问题却困扰着千千万万个正在期待转型的企业。

裁员还是自动离职

 

  2013年至今,海尔大幅减员并非海尔的企业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人员自动流失的结果

 

  6月14日,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作为中国改革派企业家的代表,张瑞敏出现在演讲台上。然而他一开口,便带来了劲爆消息:海尔将再裁员1万人。

 

  从目前看来,张瑞敏并不是虚言恫吓。近日,业内便传出,海尔白电集团副总裁孙京岩、负责零售业务的副总裁助理靖长春离职的消息。有相关媒体向当事人求证时,孙京岩否认此消息属实,而靖长春则表示“有离职想法”。

 

  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海尔的管理层人事震荡愈演愈烈。为何海尔会如此大刀阔斧地裁员呢?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便是智能机器人。张瑞敏的表态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那就是“一些业务变成智能化之后,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没错,他提到了智能化。

 

  在国内一家著名白电企业工作的李然(化名)表示,若是从智能化的角度分析海尔的大幅减员倒是说得通。如今,在国内,不仅海尔,其他大型家电企业,比如美的、创维、格兰仕、格力、海信、志高和奥马等,也都在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

 

  目前,格力、海信等家电企业都在实施机器人战略。对于机器人的使用效果,家电公司几乎都持肯定态度。

 

  美的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生产线机器人应用方面,目前美的家用空调注塑生产线共计投入近200台、总装成品下线100余台,其他电子、部装装配机器人近200台。

 

  此外,有媒体报道,格兰仕的自动化程度亦较高,其中山基地南厂区的总装车间拥有26条生产线,冲压车间能实现从门网板、门体、外壳和腔体结构件等的自动化生产。

 

  不过,当外界都在热议海尔裁员原因时,也有人认为“裁员”这个词并不恰当,张瑞敏的说法有些自相矛盾,只是在做一场“面子”秀罢了。“用减员这个词应该更合适,裁员是指企业的自主行为,而海尔显然不是。”刘步尘表示,2013年至今,海尔大幅减员并非海尔的企业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人员自动流失的结果。

 

  在刘步尘看来,如果是因为智能化机器人,那被裁的也只会是基层员工,然而稍加用心便不难发现,张瑞敏的讲话中提到了裁员将以“中间管理层”为主。然而,一万人和中间管理层是两个无法并列的概念,作为一家7万人的制造型企业,生产工人占企业人员的比重在75%至85%,海尔不可能有那么庞大的中间管理层,因此张瑞敏的话是自相矛盾的。

 

  中间管理层从来都是一个企业的支架,“一窝端”式的中间管理层大裁员,对企业来说犹如经历大地震。“海尔连续大裁员,实际上是为包括中间管理层大量离职提前准备好的‘说辞’。”刘步尘直言不讳地说。

 “承包制”吓退员工

 

  这种变革对于习惯了原本有大企业做靠山,拿着稳定工资的海尔员工来说显然是不容易接受的

 

  在“海尔要变天”、“海尔被瘦身”、“改革负面清单显现”的争议声中,海尔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外界对海尔大裁员的报道存在误解,海尔没有主动’裁员’,减员增效是公司创新转型的必然结果。”据了解,海尔将7万名员工分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形成小微公司,小微公司的员工与海尔解除合同,因此在册员工减少。

 

  事实上,早在2011年,张瑞敏就提出了“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概念。总体来说,就是张瑞敏希望每个员工与用户价值保持一致,将海尔从串联平台转到并联平台。例如,采购只负责找到最便宜的上游供货商,销售只负责将产品销售出去,并联平台后,产品每个环节,从设计开始就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再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p#分页标题#e#

 

  在张瑞敏看来,一些不在册的员工仍然是海尔人。“现在企业不是给每个员工提供一个工作岗位,而是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现在我们的员工就不再局限于在册的,因为海尔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并联的生态圈,只要在这生态圈里的,都可以算海尔员工。”1月16日,张瑞敏在集团互联网创新交互大会上说。

 

  然而,自己出去单干,干得好不好,用户是否点赞,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益。这种变革对于习惯了原本有大企业做靠山,拿着稳定工资的海尔员工来说显然是不容易接受。

 

  “大家对自营体的概念不是特别理解,觉得很奇怪,拿惯工资的人突然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独立的公司去经营业务,压力太大了,没办法再呆下去,自营体让好多人选择了离开。”王好(化名)就是其中一个,他去年8月份从海尔辞职,目前在另一家家电企业工作。说起离开海尔的原因,他至今还是迷惑得不知如何说起,“自营体刚推出的时候,我突然不知道要从哪个方向去发展,感觉缺乏了明确的目标,工资也有所下降,有一些同事认为可能是公司发展出了状况,对未来十分没信心。”王好表示。

 

  刘步尘指出,任何工作都会有压力,但压力不是员工纷纷出走的原因,其根本是员工对于公司战略的不理解和不认同,甚至是质疑。

 

  这些年,海尔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在国际市场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也不是开发出什么革命性产品,而是频繁地推出各种理论、概念及战略,从“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日结日清”到“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说实话这些理论我都没有真正理解,而这些纸上谈兵的理论也并没有给海尔带来实际效益。”刘步尘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