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索尼被破产、东芝狂甩卖......日本电器巨头缘何全面溃败

星之球科技 来源:汽车工艺师2017-03-07 我要评论(0 )   

近几年,曾经的叱咤风云的日本家电巨头松下三洋,东芝,夏普相继陷落:2011年,松下将旗下三洋电机大型家电业务出售给海尔集团;2016年,台湾鸿海集团郭台铭收购夏普66%...

导读

近几年,曾经的叱咤风云的日本家电巨头松下三洋,东芝,夏普相继陷落:2011年,松下将旗下三洋电机大型家电业务出售给海尔集团;2016年,台湾鸿海集团郭台铭收购夏普66%股份;同年,美的收购获得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现如今,连东芝也已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将最有发展潜力的闪存业务全部出售。日本电器巨头这是怎么了?接连沦陷!
 
2月14日,东芝宣布原计划当日发布的2016年前三财季财报将推迟一个月发布,随后现任代理总裁贺重典引咎辞职,业绩预期核电业务前三财季或巨亏近5000亿日元,约合63亿美元,东芝将出售旗下闪存业务的多数甚至全部股权。自2015年曝出会计作假丑闻以来,东芝一直在通过出售旗下业务来断臂求生。如今,连旗下最有发展潜力的闪存业务都宣布出售,只能说明东芝真的已没有退路了。
 
作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企业之一,在核电业务巨额亏损的拖累下,东芝走到了十字路口。根据东芝最新财报预测,截至2017年3月的2016财年,全年将出现3900亿日元的亏损,为连续三年亏损,债务将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为填补亏损,东芝计划在3月底前出售“金鸡母”半导体业务股权,不排除100%出售的可能性。
 
有142年历史的东芝是日本老牌家电企业,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款冰箱,都诞生在东芝的车间。而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在中韩企业夹击下,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家电业早已雄风不再。索尼、日立、松下等公司亦纷纷开始了去家电化的业务转型。后来被寄予厚望的核电业务又出现了亏损。据悉,东芝的半导体业务估值可达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5亿元),日本政府内也有人对东芝半导体业务可能出售给外资持谨慎论调,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认为“这对日本的经济增长战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所以郭台铭提出技术留在日本的口号,显然知道日本政府的担忧。如果不出售,预计东芝的疲软财务状况将进一步受损。谁能成为接盘侠,我们拭目以待。
 
在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动工仪式上,富士康总裁郭台铭透露了收购东芝的意向。“我们有夏普经验,如果把东芝交给我们,作为东芝的用户、伙伴,我们会协助他们经营,注入资金以及很多元素,让他们产品卖到全球各地,甚至我们会邀请他们来中国盖厂,他们可以把核心技术留在日本。”郭台铭对包括第一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
 
曾几何时,日本电子品牌席卷了全球,成为了科技界的象征,何等风光。像SONY,夏普、东芝等等每一个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甚至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盲目地崇拜日本品牌。
 
但是这些年情况似乎变得不一样了,日本的电子巨头们开始一个一个地走向衰落,业绩不佳,股价不振,赤字累累....日本品牌的产品貌似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见,电脑、手机、家电等等,都逐渐很难见到日系品牌的身影。
 
曾经的日本家电巨头相继陷落
 
1、2011年,松下将旗下三洋家电出售给海尔集团
 
作为最早的家电巨头,三洋早在1960年便确立了其家电巨头的地位,超过了松下,东芝等竞争对手。可惜其家族式管理制度的混乱,满足于当前利润丰厚的代工业务而拒绝创新最终让这当年最大的家电帝国走向了末路。在2008年被松下集团收购后,三洋电机便被松下逐渐拆分出售,只保留了松下真正需要的蓄电池产业,旗下大型机电业务便在12年出售给了早在2002年便与三洋合作的海尔集团。2013年,三洋旗下所有产品停止出售,一代帝国就此结束。
 
2、2016年,台湾鸿海集团收购夏普66%股份

2016年4月2日,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郭台铭在大阪与日本夏普株式会社社长高桥与三正式签订协议,出资3888亿日元全面收购夏普,获得其66%的股份及相应的董事任命权。拥有百年历史的夏普是全球液晶产业巨头。由于错误判断市场形势连续多年亏损,2012年以来虽然两度获得银行救助,仍未能解困。2015年至2016年3月底又面临了1700亿日元的赤字。
 
3、2017年,超百亿美元甩卖闪存 世间再无东芝
 
东芝资产减值的罪魁祸首依然是当年那宗失败的并购。2006年东芝斥资54亿美元从英国人手中买来了美国核电巨头西屋核电(Westinghouse)。当时参与竞价的包括美国通用电气,日本的日立等大型集团。传闻原本卖方指望卖个18亿美元,却没想到一路提价到最后,东芝居然以三倍的54亿美元拿下交易。
 
且不说半导体业务的研发升级极其烧钱,最倒霉的是东芝在收购后便遇到了金融危机和福岛核电站爆炸的两大意外事件。另外,由于员工受到高层的业绩压力而在数年间持续粉饰报表,种种亏损就这样一直不被人所知晓,直到2015年被发现已为时已晚,东芝自此进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2015年,东芝将旗下的图像传感器CMOS业务以1.55亿美元卖给了索尼;2016年,东芝又将自己的核心赚钱业务——医疗器械业务以近60亿美元卖给了佳能;同年,东芝再将旗下的白色家电业务以近5亿美元转手给了中国美的,如今东芝手上的能让人看得上的且又能卖得了大钱的就剩下闪存业务了。这是东芝仅剩的未来,如果卖掉闪存业务,就等于卖掉了未来,没有未来,也就没有了投资的价值。
 
4、这么些年来,一直被“破产”的索尼
 
索尼破产就如同莱昂纳多捧小金人一样成为一个大大的梗,其背后便是索尼业务下滑的现实。2013年,索尼以11亿美元将美国总部大楼出售,财年亏损12.6亿美元;2014年,索尼宣布出售PC业务,亏损扩大到21亿美元;2015年关闭了美国31间直营店铺中的20间;同年,日本索尼集团裁员1500人以上;2016年第一季度,索尼的总收入为1613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33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0.8%,摊薄每股收益后仅为16.44日元(约合人民币1.05元)。
 
在过去的7年里,索尼有6年都处于亏损状态,甚至连续卖掉了数座豪华的办公大楼,可以想像其尴尬的处境。一家技术至上的企业,如今却沦落到要以金融业为企业盈利支撑,对于这一横跨娱乐、电子、金融、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的大型跨国集团而言,索尼的没落难免让人惋惜。
 
曾几何时,索尼在意气风发时选择大肆扩张,从耳机、医疗打印机及3D电影的生产设备,到家用录像机、电视机和相机、手机等个人电子产品,有2000多款产品。这些产品之间毫不相干,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导致多个业务点出现问题,多元化发展成为一种拖累。虽然Play station4和VR现在卖得风生水起,可是一个部门为了另一个核心部门填亏损的坑沦为日常的话,索尼恐怕是难续昨日的辉煌了。
 
日本制造真的要完?
 
由此可见,日本家电品牌逐渐衰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大卖场已经越来越难觅踪影,就连无所不包的电商平台上,其销售量也低迷不振。
 
这个世界是一个快速变迁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迁。今天我们将从日本社会和企业文化、日本经济战略方针、互联网浪潮、转型机遇等几个方面来剖析日本消费电子名企的集体衰亡的根源。
 
1、日企的技术偏执狂,创新过度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在经济领域能够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才是有效创新,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那只能属于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游戏。
       
日本制造企业对技术有着偏执的追求,为了让产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导致日本制造在价格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技术过盛导致产品性价比降低,市场售价往往高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譬如夏普,一直致力追求与众不同,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很强,会制造只有夏普才做得出来的特殊面板,例如四原色液晶电视Quattron、氧化铟镓锌面板。这种“不标准”的产品越多,就越难卖给外面的顾客。
 
对一般消费者也是如此,夏普常附加一些抬高成本,但是伪需求的功能。例如四原色电视的色差精细,但是与其他品牌的差距,不一定大到消费者愿意多花钱的地步。又如夏普推出一款机器人自动吸尘器,还附有语音功能,一些单身女性觉得很可爱,但多数人觉得这样的功能只是想抬高售价而已。
 
在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的年达,夏普误判了全球电子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一失足成千古恨,卖身富士康。
 
2、缺少用户思维,营销意识淡薄
 
日本大企业营销意识淡薄导致失场失利。日本企业重技术而轻市场,以技术决定市场,导致产品和市场严重脱节。缺乏合作意识导致企业难破发展瓶颈,日本有着浓厚的匠人文化,强悍的研发人员可以在技术领域攻无不克,这既养成了日本企业的技术自信也导致了他们的盲目自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
       
立石泰则所著的《死于技术:索尼衰亡》一书中就提到,技术是索尼成名立万的根本。但最后,索尼的衰亡也是过度依赖于技术。长久以来,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都痴迷于技术的提升,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则。但在当下,消费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术的“超进化”被置于一旁。只要保持足够的表面噱头,就能够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真正隐藏于产品内部的技术创新,反而容易被忽略。
 
在中国大陆消费市场,很少看到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花样营销。在营销上真不如小米、魅族、乐视等消费电子品牌的强势,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产业链层面看,产业链快速下沉、细分化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个性化分支产品的出现,让习惯集中化研发、生产的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难以跟上形势。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后来者替代,让日本消费电子品牌深陷泥淖无法自拔。
  
3、终生雇佣制,日企不能承受之痛
 
大企业员工的终生雇佣制也是日本企业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以往,在提到日本企业的“员工一般会在一家公司干到老”,我们都认为这一制度可以保障员工权益、提高员工忠诚度。但实际上,不少日本企业都被“国企病”拖累着——在这些日资企业,“铁饭碗”、“论资排辈”及“领导说了算”等机制非但没有提高员工忠诚度,反而使一些员工在混日子,中国籍员工、日籍员工都是如此。
 
既不能开除那些不合格的员工,又要指望所有的员工都能认真工作,这就得靠员工的“自觉性”了。但既然不认真工作不会被开除,并且也对收入没有多大影响,那我为什么要累死累活地拼命工作呢?
 
有些责任心强的员工,即使看不惯这种工作氛围,想跳槽,也很难。因为,其他公司不辞退员工,也没有员工辞职,没有留下岗位空缺,没法录用你。这就导致大量的员工被固定在自己并不喜欢、也并不怎么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无法发挥专长,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员工一旦跳槽,工龄将在新单位从头算起。这就导致,员工在跳槽后收入往往不增反减,因此,员工不敢轻易跳槽。
 
而那些能接受这种体制的人,就不大会去钻研创新。毕竟只要工龄越长工资就会越高,既然年轻人干得再多、干得再好也很难升职,很难涨工资,那我为什么要努力?
 
终身雇佣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日本大企业的樊笼,磨灭了绝大多数员工的激情,产生了极大的惰性。 
 
4、日本对华方针战略的失败性
 
日本以家电为龙头的对华投资一开始到后来的方针一直就是失败的,不愿意合资倒逼中国‘穷则思变’,于是有了海尔、长虹、康佳、TCL、创维和顺德的家电产业群。如果日本一开始就跟中国合资,日本其实是可以通过合资一直占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跟中国一起共进退的。
 
在中国的另一个失误就是日本企业基本没有长远战略,其在中国的投资都是想要拔脚就走的,把中国的国家风险无限放大,在中国的投资都是想要拔脚就走的。时至今日,日本企业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如此,这也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越走越窄的根本原因。如果在中国市场一直如20年前那样称霸,日本家电企业不会如现在那么悲凉。
 
5、实体店过于完善,互联网企业无机可乘
 
互联网源于创新,源于突破旧有体制,独立创业。但在日本,整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不鼓励创业。日本本土的VC并不发达,大企业大财团垄断了太多资源,在制造业,丰田、索尼、夏普、松下等大企业垄断了太多资源,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日本几乎被苹果、雅虎、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垄断,日本也几乎没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之抗衡。
 
在日本,VC投资人则相对保守。日本的风险投资人不会轻易将资本撒向创业者,在他们看来,一家公司的信誉与品牌、创始人的资历更重要,而产品是否足够创新有前景则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创业者从0到1的跨越相对更为艰难。
 
日本互联网不发展的另一大原因还在于,日本的线下服务体系太过于完善。比如日本东京是线下实体店最为密集的城市,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种连锁便利店,据资料显示,日本7-11、全家、罗森便利店,总数超过5万间,随处可见的药妆店,如松本清、杉药局等,总数超过2万间。
 
以及遍布各地的大型百货与特色卖场以及自动售货机,让日本人在自己的生活圈与视野可及处,几乎可以买到他的生活所需的物品,而日本人正是被这种线下优质的体验与服务惯坏了,反而让电子商务的体验与服无法超越线下实体店的。
 
正是因为日本发达的连锁实体商业反而掣肘了线上互联网发展的生存空间与创业空间,电子商务领域折射出来的,也是日本线下实体业与互联网博弈的一个侧面,即过于发达的线下服务体系反而让互联网创业的空间被压缩。
 
6、日本企业常年维持的良好形象的倒塌
 
(奥林巴斯、东芝接连曝出财务丑闻,使日企声誉下降)
 
还有一点,日本企业常年维持的良好形象的倒塌,也是一大因素。虽然说企业形象被破坏不一定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却是推波助澜,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时候企业的一些昏招,甚至让企业破产消失都是有可能的。奥林巴斯和东芝都在这两年遇到了重大财务丑闻,偷税漏税,伪造财务数据,使得企业的美誉度降低,也就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了。
 
既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那国产家电厂商干嘛还收购国外家电品牌呢?其实套用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企业的倒闭各有各的原因,但企业的资本都是相似的————收购国外家电品牌,或许承接了相关债务,但是收获了经营渠道、品牌知名度、知识产权、各种现成的工厂车间、高素质的员工等等。既然我承受得起低价竞争,说明我这个企业抗风险能力大,收购又算得了什么?利大于弊啊。

所以,以后的趋势就是,各种行业都会出现国产品牌收购国外品牌的情况出现。在微观上,很多都是一种偶然(谁能想到财务丑闻呢);在宏观上,却是一种必然。三洋、夏普、东芝这些曾经叱咤全球的日本骄傲,一个个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国货。经济实力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这种并购的增加,现在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社会现实罢了。
 
7、固步自封,未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投资
 
日本家电巨头固步自封,未能踏着时代的节奏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投资而大大伤了元气。先有松下在录像机上看不准世界潮流是VCD和DVD将会替代录像机,在录像机上过分投资,90年代的大连华录就是其中之一,很快就玩完,投资浪费了。松下最大的失算是在等离子屏还是液晶屏上,决定巨资投入等离子屏。结果很快就证明松下是错误的。这下鼓舞了夏普,夏普便在液晶屏上投入几万亿日元。素不知黄雀在后,液晶屏的优势被韩国三星抢了过去,导致夏普一失足成千古恨,把整个企业转让给郭台铭,百年老店就这样玩完了。
 
而索尼本来无疑是日本家电企业中最有型,最时尚的一个,既有摄录设备,又有IT设备,还玩时尚的音乐盒电影。可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摆平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利益,结果在内部纷争中错过了最佳时期,被美国苹果抢到的头把交椅,成功地完成了商业模式的华丽转身,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品牌商,把创意与终端完美结合,做出了巨大的市场。三星也没落在后面,与苹果平分了数码时代的大蛋糕。日本企业基本都被这股时代的洪流甩下了车。
  
8、难以承受持续的低价竞争
 
从表面上看,中国品牌所掀起的一连串低价竞争是引发日企危机的导火索。能经得住打击的企业,第一条就是能接受持续的低价竞争。很多人觉得低价就是廉价,意味着质量变差、品控变差、感受变差。但这种低价确实带动了中低消费市场,其次又让高高在上的大品牌不得不应对这种低价竞争,从而打造出更便宜且质量更好的产品来。就拿小米手机来说,它的出现不就极大促进了安卓手机市场的竞争态势。当然产品好不好,我们另当别论。小米的出现确实拉低了安卓手机的平均价格,尤其是高端手机。
       
企业最怕的便是价格战,因为这会导致利润急剧下降。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这也是日企的强项。但很不幸的是近几年发达国家市场恶化,日企又未能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反倒让韩企钻了空子。同时在最发达市场和最大市场失去支撑后,日企的衰落便不可避免了。
 
(对液晶的过度投资加之遭遇价格战,最终让夏普走上了被收购的命运)
 
最终,在无法承受低价竞争,高端产品又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日企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东芝与夏普不都是因为面临来自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率降低而不得不出售家电业务吗?同样的例子还有更早的IBM电脑业务,所谓的竞争更多的是市场的竞争,并不一定有技术就能活下去的。
 
所以,日企弱吗?是弱。看看海信收购的夏普墨西哥工厂,刚接手两个月就让工厂运转效率提高了一倍。海尔在收购日本三洋后成立的海尔日本,陆续推出像手持洗衣机、机器人冰箱等创新产品。郭台铭还叫嚣着让夏普三年内重新赚钱呢,日企的腐朽状况渐渐浮出水面。
 
归根结底,无关技术,也无关经营,日企的问题就出在日本人本身。日本人失去了往日的创造力,既不愿冒险开拓新领域,也不愿放血自救实行结构改革。结果,当然是被蒸蒸日上、全力冲刺的国产品牌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其结果就是拱手将新兴市场让给其他国家的企业,不再具备挑战精神的日本企业节节败退,最终形成了今天集体衰落的局面。
 
最后的话
       
企业与经济发展如同鱼和水的关系。战后,日本能迅速获得恢复并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得益于诸如松下、索尼、丰田、东芝、夏普这些优秀企业的支撑。今时今日,这些公司或陷入创新不足,或多次陷入产品召回风波,或陷入财务泥淖。一叶知秋,不同企业出现的不同问题,聚合在一起就成了当下日本经济的一个真实的写照,进而也说了日本经济为什么长期深陷泥淖。

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电器制造业企业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