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走向世界,新国货不仅受到华人华侨的喜爱,也开始引领一些外国本地人士的消费潮流。而在这些中国产品的背后,激光技术的身影也无处不在,时刻助力着国货走向国际化。今天咱们就来盘点,受外国人追捧的中国货背后,那些激光技术。
国产手机
说起中国产品,很多外国人首先会想到手机。在印度,中国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在非洲已经超过40%,在欧洲市场也超过了20%。走在新加坡的街上,国产手机的出镜率也十分高。说起手机,如今外国人想到的不仅有苹果、三星,还有华为、小米。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数据显示,华为、OPPO和vivo三个国产手机品牌,已经跻身全球销量的前五之列。而据《2016年上半年重点国产手机品牌海外市场分析报告》,2016年上半年,经由国内出口的手机有约6.3亿部,其中,重点国产手机品牌出口量超过1亿部。
一部手机,到处都有激光的影子。激光打标的logo、手机外壳、手机电池……激光切割的蓝宝石玻璃手机屏幕、摄像头保护镜片、手机Home键、FPC柔性电路板、手机听筒网激光打孔……激光焊接的手机结构件等等。
以手机logo为例,曾经传统的办法都是运用丝印在外表进行打印,打印效果不甚理想,且运用油墨成份含重金属化学元素,也不环保。激光打标具有清洁无污染的优势,打标效果美观清晰度高,永久不可擦除,目前主流国产手机logo均采用激光打标进行标识。
2003年,中国第1台光纤激光打标机就已经在华工激光诞生,华工激光多款机型服务于世界顶尖级3C电子产品制造商。目前华工激光的打标机产品包含小型一体式、大幅面、旋转双工位、便携式、飞动打标等多个系列,每个系列拥有不同功率机型,每款机型可选配安全防护罩,同时还能根据用户需求量身打造专属机型。无论是对加工品质有高要求的高端客户,还是普通需求的中小型客户,都能在华工激光找到属于您的光纤激光打标机。
白色家电
不仅3C产品,中国家电品牌也纷纷抢滩海外市场。过去,在国外家庭里,并不容易看到中国的家电品牌。现在,无论是在欧洲杯足球场、奥运会体育馆还是普通人家里,都能看到中国家电的身影。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家电品牌转变出海策略的结果。2016年全年我国冰箱出口数量为4433万台,同比增长11.8%,洗衣机出口数量为2249万台,同比增长6.3%,出口销售形势向好。激光技术作为目前领先的加工方式之一,深受家电制造厂商青睐,也大受消费者欢迎。
在家电产品中,不少零部件会采用激光切割进行加工,如空调制冷电磁阀配件切割等,因其对加工工艺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激光切割机能够很好的进行精密加工,确保零部件精度与光洁度,让这些关键部位更耐用、整机性能更好。
华工激光推出的LCF0120高精密光纤激光切割机采用大理石龙门结构,高精度直线电机平台,确保整机高速高精度稳定运行,采用美国泰道公司高性能运动控制卡,卓越的切割性能使其完美胜任家电产品的金属部件切割标刻加工。
除此之外,激光打标技术也运用到家电铭牌制作中。美的集团与华工激光展开深度合作,运用当下最先进的激光打标技术对“空调标签产品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将原有塑料标签整体换成激光标记,加工方式由传统的人工贴标改为激光自动打码,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更加环保。
中国美食
作为美食大国,中国的食物也征服了无数外国人的味蕾。在美国售价几倍于国内的“老干妈”辣酱,被美国网友称为“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一名美国网友在亚马逊网上这样评价“我十分痴迷辣酱,而且吃了有超过50年了。这期间,我吃过许多不同的辣酱,但是没有一款比得上‘老干妈’。” 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还有“网红”辣条,在美国卫龙牌辣条一包高达12美元,从热点问题零食摇身一变成高大上零食,这绝对是华丽丽的逆袭,连大白兔奶糖上的糯米纸,都能让不少外国人觉得神奇不已。
在食品行业中激光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食品的包装在包装行业中的要求是最高的,激光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的加工优势,成为不少厂商的共同选择。
食品的外包装材质各不相同,牛奶的纸盒,辣条的塑料袋,老干妈的金属盖,饮料的HDPE瓶等等,厂家往往需要在这些材质上标识生产日期、图案、防伪标记、二维码,这些信息往往起到防伪、追溯的作用,对于清晰度和耐久性要求很高。
华工激光“飞动”系列在线激光喷码机,囊括“光纤”、“CO2”和“半导体紫外”三大系列机型,满足各种包装材质需求,能标刻出永久醒目的标识,彻底杜绝流通环节涂改等影响产品品质的行为。
除此之外,食品行业中还会采用激光技术对软食品包装中某个单独薄膜层进行划线,这样可以实现软包装的完美易撕开的效果,并且能够保持薄膜的完整性,使得外层薄膜完好无损,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包装内商品的见光和受潮等问题的出现。
曾经中国制造是山寨、劣质的代名词,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以“质”征服世界,甚至是以“智”领跑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涌现出来,征服世人。华工激光也将不断创新,助力中国制造2025一路向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