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普遍为低端制造,大而不精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供给质量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不高迫待解决。如今全球的制造业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的格局和发展都将会发生改变,我们需要正视自身,趁这个制造业变革之机成为制造强国,而不是制造大国。
工业4.0全球概念的普及,智能制造深入人心,新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也随着全球智造大潮而改革,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等都是中国制造2025的改革重点。
在科技发展中,我们需要正视自身的制造业,要看到,除了制造技术落后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外,中国制造业缺乏创新也是短板之一,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才能随着智能制造提高竞争力,才能完善科技体系,才能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中国制造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追赶欧美等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摸索了自己的模式,这是中国制造业进行创新的基础。
要想成为制造强国,我们不仅要建设完整的智造体系,还要提升制造业文化素养,通过创新培养工匠精神。过去我们从大庆油田、“两弹一星”看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前辈,而现在中国制造业也将涌现许多许多勇于创新探索的现代企业家,他们身上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我们带来宝贵的财富。实践表明,工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的精神。
创新对于提高供给质量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在不同的高新技术领域,往往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互联网全产业链要素不断整合优化,互联网平台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产业生态体系重构;装备制造业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发展出了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提高了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开发出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装备,从而夯实工业基础能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在于人才的竞争。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中,仍然存在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等问题。因此,目前需要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先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才能充分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