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关于中国制造业,苗圩部长到底怎么说的?

星之球科技 来源:钛媒体APP2020-04-23 我要评论(0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一篇发布于 2015 年 11 月的讲座发言,最近被翻出来重新解读,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据这篇题为《工信部部长:「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篇发布于 2015 年 11 月的讲座发言,最近被翻出来重新解读,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

据这篇题为《工信部部长:「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民间太狂热》的文章所称,其重要立论点正是出自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做出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的解读。该文称,部长的发言提到,「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但制造业者却已开始撤离。」

该文似乎旨在「借」部长的话提醒大家,虽然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制造」特别是在口罩等医疗物资生产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大家对于中国制造不应太过狂热。

在引起广泛讨论的同时,这篇文章很快被扒出,除了「中国现在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的说法确有出处,上文提及的那段引起核心争议的论述,并未出现在苗部长的讲话中。

不过辟谣归辟谣,该文之所以能在当下激发部分共鸣,恰恰说明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真实实力的不确定。这一问题也随之被推向了新的讨论层次,即站在 2020 年的当下,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对此,我们的一个基础观点是,这五年来,无论是出于国内政策、市场和技术的推进,还是来自外部的包括贸易战等带来的刺激,中国制造业及整个制造产业链都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中国制造的实力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

峰瑞资本自 2015 年成立来,始终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升级相关的投资视为重点。基于我们从 2015 年至今的投研实践,我们将在本篇中与你分享我们关于下面三个话题的思考:

2015 年「第三梯队」的说法由何而来?和苗部长 2015 年的发言背景相比,宏观层面,当下中国制造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制造业最具挑战的三大领域——消费电子、芯片、汽车领域,中国本土企业这五年来有哪些进步?国际竞争力如何?希望能带来不同的思考角度,欢迎和我们交流探讨。


一、2015年的「第三梯队」说法由何而来?

在分析苗圩部长的说法前,我们先看看观点提出的 2015 年,从规模数据上看,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5 年,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3.25 万亿、2.116 万亿、0.914 万亿、0.685 万亿美元。可以看到美国、日本、德国当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别约为中国的 65%、28%、21%。

既然中国制造在规模上是第一且优势明显,那「第三梯队」的说法由何而来呢?

我们回看下原文。

根据苗部长在 2015 年讲话中的划分——

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苗圩表示,中国(2015 年)处于第三梯队。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指出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配套能力不足;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四个方面。

但他同样认为,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当然机遇大于挑战。

综上,我们可以把这些短期难以有根本性改变的差距,理解为彼时中国被官方划为「第三梯队」的原因。

那么,从苗部长发言的 2015 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这五年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前说的那些差距是否有所改变?我们依然处于第三梯队么?


二、 五年过去了,中国制造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它现在长什么样?

我们先从基本面上看看相关数据的变化。

▍制造业增加值

制造业增加值是一国生产力水平的体现,也是制造业实力的象征。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从上面的曲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 2010 年开始,排在第二名的美国和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差距总体呈增大趋势,2016 年之后中国的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

从增长率看,2015 年到 2018 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高位的基础上保持着将近 6%的年增长率。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7%。

▍对全球制造业的贡献

从 2015 到 2018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始终保持在 26% 以上,到 2018年,这一比例达到 28.25%,接近美、日、德三国的总和。此外,从 2015 到 2018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总共增加了 1.94 万亿美元,而中国一个国家贡献了 0.75 万亿美元的增长,占了 38.8%。

毫无疑问,从宏观数据来看,五年来,中国「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全球制造业增长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那么,之前苗部长提到的那些差距是否有所改变呢?

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这五年是变化巨大的五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我们并没有止步于单纯依靠生产要素优势驱动,在一些关键的中高端的先进制造领域,我们已有了显著的突破。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开始生产越来越难造(技术附加值更高)以及越来越贵(利润空间更大)的产品。

下面,我们将以三个公认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电子产品、汽车、芯片为例,看看这些行业在过去五年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在「最难造」的消费电子、芯片、汽车三大领域,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如何?

▍苹果 vs 华为:一个向中国迁移,一个去美国化 & 国产化


消费类电子产品我们以大家最熟悉的手机为例。

作为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苹果手机一直代表着全球手机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因为产品高端、技术复杂,其对供应链企业的要求极为苛刻。


从 2012 年开始,苹果每年会公布 200 大核心供应商名单,这些厂商为苹果提供包括材料、制造和最终组装服务。


2017 年苹果前 200 名核心供应商名单,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供应商总共有 73 家,占比约 36.5%。而到了 2019 年,前 200 的名单中,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供应商总共有 87 家,占比升至约 43.5%。其中,中国大陆供应商在苹果的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在 2019 年首次突破 40 家,在前 200 强供应商中占比达 2 成。


2 年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增的企业数量与德国(6 家)、新加坡(3 家)、荷兰(3 家)、芬兰(2 家)的总数相当,同时中国入围总数也超过了美国(38 家)和日本(38 家)入围数量之和。


这一连串数据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在手机这一细分领域,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逐渐提升。而兴业证券的数据显示,从 CKD(零部件完全拆解)角度,全球手机产能约 75% 在中国,约 10% 在越南,约 10% 在印度,约 5% 在其他地区。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手机产能和优质供应商资源上的崛起,另一方面,我们也见证着部分国产手机品牌正在减少美国供应商的元器件数量,转而以国产器件或是多元化供应商代替。


代表案例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对手——华为。我们都知道,华为在过去两年,特别是从去年四五月份开始,在美国的频繁制裁和打压下,经历了一场压力极大的供应链转变。这是项足够困难的工作,因为手机的产业链足够长、技术足够复杂、依存度足够高。但是华为没有选择,只能背水一战。目前的阶段性结果如何呢?


2019 年底,专业拆解机构 TechInsights 公布了对华为的旗舰手机 Mate 30及Mate30 Pro 5G 版的拆解报告。报告称 Mate 30 系列手机中,来自华为海思自研芯片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同时,美国元器件的比重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来自日本、韩国及中国的供应链厂商。


TechInsights 在报告中列出了主要采用的自研芯片包括:5G SoC、电源管理IC、音频编解码器、LNA/RF 开关、PA(功率放大器)、射频收发器等。目前仍采用的美国元器件,包括高通的射频前端模块、美国凌云(Cirrus)的音频放大器、德州仪器(TI)的 MIPI 开关等,占比很少。在射频等关键领域,华为也已经找到替代方案,可以不需要美国大厂 Skyworks、Qorvo 的设备了。


到 2019 年底和 2020 年春天,华为新出的手机里,美国元器件的存在感进一步降低。拆机显示,在 2019 年底华为发布的 nova6 5G 的 1848 个元器件中,中国组件有 210 个,占总量的 11.4%,但是成本占比却高达 60.7%。这意味着其中 nova6 5G 的国产化率已达到60%,与此同时,来自美国的元器件仅为个位数——7个,成本占比为 0.6%。同样地,2020 年 4 月发布的华为 P40,只有 2 个射频芯片来自美国,成本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看到,华为的「消 A」计划(消除对来自美国的元器件「A」的绝对依赖)正在取得成效,华为正在通过调整自身供应链走出至暗时刻。从长远来看,这种自主的结果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本土高科技供应链的重要端口。


当然,供应链可控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手机产业链的全球化由来已久,华为手机也大量使用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组件。技术自主化能解决重点产业的「卡脖子」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掐断供应链全球化。跟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合作,对品牌的长期发展依然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的 2015-2019:中国的异军突起

和手机一样,新能源汽车同样是一个具有如下特点的行业:产业链长、复杂、技术附加值高,且依存度高。这也是一个观察中国制造能力提升的典型领域。


中国自 2015 年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来,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记录。2014 到 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7.5、33.1、50.7、77.7 万辆。基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测算规划,2018-2020 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预计分别为100、152 和 214 万辆。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从 2015 年前后开始的包括不限行、不限购、免征消费税、启动补贴等在内的系列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行业的发展。那我国的造车能力在近五年来的发展如何呢?


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样也占了新能源车成本的大头,根据 Digitimes 的估计,电池占整车成本比介于 40-50% 之间,包含电机、电控在内的驱动系统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 15%-20%。


接下来,我们分别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五年的发展来看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技术进步。


电池:本土动力电池厂商已处于全球第一阵营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受欢迎的动力源,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生命线」。


依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15-2016 年,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生产国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其中,日本和韩国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近 70%。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已较完整。到了 2017 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达 44.5 GWh,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之后的两年多,日韩主导的锂电池格局逐渐被打破,中国迈入全球第一阵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据 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厂商市占率 73.6%,本土品牌占据六席,合计市场份额 44.8%。


到 2019 年,同样来自 SNE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已达116.6GWh,同比增 16.6%。前十名厂家中本土品牌占据五席,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AESC、国轩高科、力神,五家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约 45.1%。从装机量来看,2019 年宁德时代以 32.5GWh 再度蝉联全球第一,占全球锂电池出货量的 28%,从增速与出货两项指标上看,相较第二名松下有扩大趋势。


电机和电控:电机基本完成国产替代,电控 IGBT 已实现国产突破另一个曾长期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量产的核心零部件是电机驱动系统。它由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两部分构成,是决定汽车行驶的主要性能指标。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长加速也带动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的发展。据公开报道,2014 年,中国能够生产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厂家仅 30 家左右,其中半数能够为整车厂进行批量供货。2018 年,中国驱动电机自主配套比例达到 95% 以上,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份额,这意味着基本完成国产替代。


国产电机发展迅速,作为整个动力系统的控制中心的电机控制器(电控)也同样如此。我们以电控系统的核心器件 IGBT 模块为例,看看近年来的数据变化。


需求侧的增长。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18 年全球 IGBT 市场规模为 58.36 亿美元,增速为 11.06%,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13.84%;2018 年中国 IGBT 市场规模为 161.9 亿元人民币,增速为 22.19%,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18.77%。


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 40%,且增速快于全球水平。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 IGBT 需求市场。


供给侧的突破。IGBT 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设计门槛高、制造技术难、投资大。此前我国 IGBT 器件 90% 依赖进口,国内市场份额主要被欧美、日本企业垄断。近年来,尽管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但是这一垄断局面已经开始出现裂隙,代表选手是比亚迪。


根据公开资料,从 2005 年开始,比亚迪就开始组建 IGBT 研发团队,正式进军IGBT 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8 年 12 月 10 日,比亚迪微电子发布的 IGBT4.0技术,被认为在车规级领域具有标杆性意义,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


目前,比亚迪半导体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自主可控车规级 IGBT 厂商,拥有 IGBT 完整产业链:包含 IGBT 单晶、外延、芯片设计、封装和制造、模组设计和制造、大功率器件测试应用平台、电源及电控等。这也为新能源汽车 IGBT 的国产替代进程打下了基础。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最大的消费市场遇到了相对长的产业链,辅之以适当的政策引导,便成就了新能源车产业链升级的温润土壤。在新能源车最核心的三大技术领域,我们的本土动力电池厂商已处于全球第一阵营,电机基本完成国产替代,电控 IGBT 已实现国产突破。这正是发生在这五年间的事情。


▍芯片产业的 2015-2019:拥有与海外巨头比肩的先进工艺

无论是从中国半导体产品占全球的市场份额,还是中国企业所掌握的晶圆制造、存储芯片等关键技术来看,中国芯片行业近年来正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半导体产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高。2015 年到 2018 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的比例从 29.42% 上升到 33.86%;中国在全球 IC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市场占有率从 10% 提升到 13%,位居全球第三。


在逻辑芯片代工领域,目前中国的芯片企业掌握的制造工艺与传统芯片巨头只有一代的差距。


2015 年,中芯国际实现 28nm 制造工艺量产,而早在 2011 年,台积电 28nm 的制造工艺已经开始贡献营收,二者差了 4 年。


2019 年 Q4 季度,中芯国际实现 14nm 制造工艺量产。这项制造工艺能够满足国内 95% 的芯片生产,已经开始为中芯国际贡献 769 万美元的营收,占当季全部营收的 1%。


在中芯国际所处的逻辑芯片代工领域,目前只有台积电、三星实现了 7nm 制造工艺量产,英特尔达到了 10nm 制造工艺量产。由于先进制程研发的高投入,其他厂商如格罗方德、联电均已宣布停止 14nm 以后先进制程的研发。


在存储芯片领域,2014 年,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2018 年,存储芯片占据全球半导体主要细分产品市场规模的 34%。


而在 2019 年、2020 年,中国的存储芯片公司已经拥有与海外巨头比肩的技术。2019 年 9 月日,合肥长鑫宣布正式量产 DDR4 内存,成为中国第一个国产内存供应商。


2020 年 4 月 13 日,成立 4 年的武汉长江存储公司正式发布自主研制的 128 层 QLC 3D NAND 闪存,拥有时下最高的存储容量,达到业界最先进水准,追赶上了三星、东芝等大厂。


四、苗圩部长口中的中国制造,从 2016 到 2019

最后,从 2015 年苗部长的那篇讲话出发,我们不妨也看看那之后的四年半中,苗部长眼中的「中国制造」经历了哪些变化。以下是我们对公开发言的摘录——


2016年:「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对 2016 年的工业运行情况,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叫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工业扭转了上年生产增速和效益大幅度下滑的局面。


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去年年底在整个制造业当中的比重只有 12.4%,也就是有 80% 多的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事实上,它也在加快发展。同时,我们更要注意那 80% 多的传统产业,也要通过改造升级达到新兴产业,不要把这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 2016 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


2017 年:「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互联网与生产领域加快融合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我国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近 40%,实现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业企业超过 30%,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超过20%。


2017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了 13.4%,快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 6.8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的增速达到 13.8%,装备制造业增速达到了 10.7%,这些合计拉动整个工业增长 3.2 个百分点。我们比较亮点的几个产品像工业机器人,去年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 68.1%,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 51.1%。」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2017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

2018 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缓」「2018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一年增长了 10.3%,快于 6.2% 增加值增速,表明效益改善情况要好于价值量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业投资稳步回升,2018 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6.5%,比上一年加快 2.9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9.5%,是 2015 年 7 月份以来最高增速,已连续 9 个月实现回升。工业投入产出的关系是,今天的投资一定会带来明天的产出。制造业投资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使我们坚定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制造业投资当中,接近 50% 是技术改造投资,不是扩大产能、扩大规模那种外延式的投资增长,而是提高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方面的投资。


新动能支撑作用不断加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1.7%,明显高于 6.2% 的整体工业增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8.1%,也高于 6.2% 的整体工业增速,这些都是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成效。」


来自《国新办:2018 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

2019 年:「稳中求进」「2019 年,顶住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压力,稳住了工业这个「基本盘」。


我们的工业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还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还有深化改革开放、充足的政策空间都将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特别是我们还有制度上的优势,我们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家统一认识,朝着一个目标各方共同努力去做。我们还有“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些都增强了我们应对内外部冲击和挑战的韧性及回旋余地。


我去年也是这个时候说过「二八定律」,5G 除了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通信问题之外,更大程度上是要解决物和物之间、物和人之间的通信问题。粗略估计,大约 20% 是用在传统的消费物联网上,80% 用在物联网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上。」


来自《新闻办就2019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所以你看,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从苗部长 2015 年的讲话至今,我们的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五年。在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我们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但是机遇一定是大于挑战的。


本篇总结

1 从宏观数据来看,五年来,中国「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全球制造业增长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


22015-2019 是变化巨大的五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我们并没有止步于单纯依靠生产要素优势驱动,在一些关键的中高端的先进制造领域,我们已有了显著的突破。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开始生产越来越难造(技术附加值更高)以及越来越贵(利润空间更大)的产品。

3 发生在过去5年间的事:无论是从中国半导体产品占全球的市场份额,还是中国企业所掌握的晶圆制造、存储芯片等关键技术来看,中国芯片行业正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新能源车最核心的三大技术领域,本土动力电池厂商已处于全球第一阵营,电机基本完成国产替代,电控 IGBT 已实现国产突破。此外,在智能手机行业,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手机产能和优质供应商资源上的崛起,也见证着顶级国产手机品牌正在减少美国供应商的元器件数量,与此同时提高国产化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