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在航空引擎维修课上学习实操。 |
在德国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职业学校的“学习工厂4.0”教室,学生们体验汽车制造课程。 |
中老铁路运营期招聘的首批老挝籍学员参加第一期铁路专业培训。 |
意大利蒂托·阿塞博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接待服务实习。 |
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相对接,着眼于产业数字化升级趋势,许多国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各具特色、适合本国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青年人搭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
德国——
“学习工厂4.0”面向工业数字化升级
本报记者 李 强
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以下简称“巴符州”)的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职业学校,“学习工厂4.0”已经成为该校职业教育的明星模式,包括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内的多位德国政要,以及知名企业人士都曾莅临参观。
“学习工厂4.0”的课程,与一般课堂教学大为不同。220平方米的教室,实际是一个模拟数字化车间,教师则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机电一体化工程师。课程从理论教学开始,主要讲授工业4.0相关知识。学生围坐在工程师身边,边听讲边通过平板电脑查看教材和案例。在他们身后,是电脑编程操作台、云数据服务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工业4.0的基础设备,供学生深入体验实操过程。
实操环节以德国汽车行业前沿的“柔性定制化生产”为主要内容。学生先以消费者身份根据个人喜好在电脑上选择车型、颜色、交货时间等,相关数据通过工业云系统传输到生产线。学生随即转换为工程师角色,发出编程指令,利用工业机器人根据客户需求自动抓取原材料,并完成加工、检测等流程,最终制造出一辆汽车模型。
“这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工厂,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控制整个生产线,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在全德国成为现实,那么我将不必担心职业教育的未来!”施泰因迈尔在参观后如是说。
“学习工厂4.0”这样的场景,此前大多出现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展台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等工业4.0技术成为德国工业新战略,制造业需要更多掌握数字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4.0”的概念应运而生,提供展示数字化网络生产流程的学习场所,也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新课题。2016年,德国联邦政府推出“数字化教育世界2030”战略,其中职业教育数字化被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为此,德国相继推出“数字化劳动背景下专业人才资格与能力”“跨企业职业教育中心数字化”“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学习”等项目计划,推动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
“在自动化生产领域,错误和停工会带来巨大风险。职业教育的架构也要适应工业发展形势的变化,组织更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例如运用虚拟环境,在设计生产设备的早期阶段就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学习。”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副院长莱因霍尔德·魏斯说。
“学习工厂4.0”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这种将智能制造生产线搬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工业4.0所需人才提供了专业实践学习场所。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学生可以通过实操体验,直观了解实际的工业标准与操控流程,进而了解工业4.0,为日后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大亮点。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企业实习。通过“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的方式,实现从教育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职业学校所在的巴符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工业州之一,在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领域优势明显,不但拥有戴姆勒、保时捷、博世等世界著名企业,还有大量虽不为人熟知但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
“学习工厂4.0”也得到了这些企业的大力支持。以前述汽车“柔性定制化生产”为例,相关设备分别来自德国帝目集团(汽车装配和测试系统供应商)、通快集团(工业机床、激光和电子技术生产商)、杜尔集团(汽车涂装和总装生产线供应商)等,总投资超过100万欧元。这些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多年,大量员工都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输送。
目前,巴符州已建成16个类似的“学习工厂”,巴符州政府为此投入680万欧元,并计划再投资480万欧元新建21家“学习工厂”,有超过250家本地企业愿意投资支持“学习工厂”的建设与发展。
意大利——
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相辅相成
本报记者 叶 琦
22岁的曼努埃莱·拉·罗卡是意大利佩斯卡拉市一家四星级宾馆的营销经理。今年初刚从当地蒂托·阿塞博职业学校旅游系毕业的她,为自己能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感到庆幸。“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会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现在我的同学大多进入旅游公司、酒店和餐饮业工作,也有人申请继续就读公立大学。”罗卡说。
“我们的课堂分布在各个旅馆、酒店。经过在校期间的实践培训,现在所有工作流程对我来说已经相当熟悉。”罗卡介绍,从三年级开始,班级所有同学被分为4组,第一组在学校接待处值班,负责来客登记、问询、引路、预订饭店和机票等;第二组在校内酒吧服务;第三组在市内酒店的厨房实习,由专业厨师指导基础烹饪技巧;第四组在附近宾馆酒店培训服务技能。一段时间之后,各组学员会轮换培训岗位。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意大利职业教育注重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实操能力和专业技能。职业院校一般学制为5年,学生在前两年系统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年开始进行实践锻炼,第四、第五年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五年级结束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毕业证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意大利教育和大学研究部办公室负责人斯特凡诺·韦萨里说。在意大利,职业技术学校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往往是职业院校课程的设计者、传授者、经费提供者、培训成果鉴定者和人才雇用者。意大利职业院校与当地大部分用人企业都建立了良好联系,并在校企合作中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比如,拉齐奥的很多职业学校和企业就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磋商,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韦萨里表示,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模式。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提前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充分体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培育职业操守和工作责任感,进而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素质和技能,更好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同时,这种合作可以有效缩短毕业生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时间,实现对口培养和人才输送,企业也因此受益,因而抱着极大热情投入与职业院校的合作。
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意大利一些职业院校还与企业或经验丰富的工匠合作,采取学徒制教育。早在2004年,意大利政府就启动高等学徒制项目,并在2011年通过《学徒制统一法案》,规定需以书面合同的形式确立企业与学徒的雇用关系,通过学校教学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帮助青年人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有的职业院校还将高等教育学位引入学徒制。以克雷蒙纳提琴制作学校为例,该学校采取理论知识与制琴工艺相结合的课程设计,聘请当地制琴工艺大师传授制琴技艺,并为毕业生颁发学士直至博士学位。
“在意大利,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注重企业文化熏陶。”意大利教育家马利兹亚说,“学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知’,企业培训重在塑造学生的‘行’,二者相辅相成。”
新加坡——
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
本报记者 刘 慧
27岁的新加坡小伙黄星元经营着两家理发店,每月收入约2万新元(1新元约合4.8元人民币)。中学时的他学习成绩一般,但在手工和创意方面却很有天赋。中学毕业后,他选择到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工教院”)学习美发设计。工教院把实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们在这里一边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一边通过训练和实习增加实践经验。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黄星元多次代表新加坡到国外参加技能比赛并拔得头筹。这些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牢固基础。
工教院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重要的公立职业教育机构。近30年来,工教院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成为新加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工教院成立之初,职业教育在新加坡并不被看好。教学质量不高、跟不上社会需求变化、生源成绩不好,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印象。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工教院积极改进职业教育内容,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形象。
整洁的教学楼、先进的学习设备、完善的体育和艺术设施、美丽的花园……工教院成立后将几个技术学校合并,建立了3个校区,并对校园进行改建,升级基础设施,努力打造设备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工教院与许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车间搬到校园,让学生在校园就能体验现实的工作场景。比如,学校的健康中心设有芳香治疗室、美容美发室等,供相关专业学生练习技能;学校里的“机场贵宾休息室”专门为民航相关专业学生而建,配备最新的航空服务设施;在物联网实验中心,学生可以学习传感器安装校准、数据存储等知识;在数字和先进制造实验室,可以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等技能。这种与企业雇主合作的实境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掌握最新技术和工作流程,更加顺利地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
工教院3个校区提供近100门课程,涉及商业与服务类、设计与媒体类、电子与信息通信技术类等多个专业。这些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是经过与主要行业企业科学讨论后制定的。
工教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咨询委员会,以审查各专业的课程大纲。委员会成员包括相关行业雇主代表和专家。他们定期就行业发展变化趋势、最新科技应用等召开会议并提出专业建议,然后将这些建议用于课程调整。比如,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对各行各业日益重要。从2020年起,工教院根据学术咨询委员会的建议,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基础的数据分析技能,以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用人需要。这种开放式的咨询流程使课程设置能够及时反映行业的现实需求,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职业角色,更好满足社会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在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下,工教院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技术人才,获得新加坡各行业的广泛认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看好,选择来工教院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极大扭转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工教院教育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新加坡几十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积淀。新加坡建国初期,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发展职业教育,把培养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作为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向知识和技术驱动转型,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随之升级,着眼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职业教育理念也不断革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