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如上图所示),祝融号巡视雷达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FAST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等十大进展从600余项科学进展推荐中脱颖而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建荣团队成果“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成功入选。
飞秒激光诱导带隙可控结构示意图以及三维图案化的实现
巧的是,一周前,3月10日,邱建荣教授刚刚在“红光奖”全国巡展-武汉站激光产业链对接会暨高质量产业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飞秒激光制造技术探索》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机制以及前沿应用探索。邱教授在论坛上表示:“飞秒激光具有超短脉冲、超高峰值功率和超宽频谱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于工业制造和加工,一般关注的是其可控的热效应以及多光子效应,可以实现克服光的衍射极限以及三维空间选择性的超精细加工。由于飞秒激光众多可控的参数包括波长、脉宽、脉冲能量、重复频率、偏振、相位、啁啾状态、脉冲前倾等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多种非线性效应的同时作用,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诱导的现象常常是出乎意料。”
3月10日,邱建荣教授在“红光奖”全国巡展-武汉站激光产业链对接会暨高质量产业发展论坛上作关于《飞秒激光制造技术探索》的报告。
据介绍,当将飞秒激光聚焦到材料内部时,会产生各种高度非线性效应,这种极端条件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充满未知和挑战。邱建荣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们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以含氯溴碘离子的氧化物玻璃体系为例,实现了玻璃中具有成分和带隙可控发光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3D直接光刻,呈现红橙黄绿蓝等不同颜色的发光。形成的纳米晶在紫外线辐照、有机溶液浸泡和250℃高温环境中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演示了这种3D微纳结构在超大容量长寿命信息存储、高稳定的最小像素尺寸微米级的Micro-LED列阵,实现了1080p级别动态立体彩色全息显示。该成果揭示了飞秒激光诱导空间选择性介观尺度分相和离子交换的规律,开拓了飞秒激光三维极端制造新技术原理。
据了解,“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举办,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让我们热烈祝贺邱建荣教授团队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邱建荣教授简介
邱建荣,浙江大学教授,信息学部副主任,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玻璃光纤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功能玻璃与光纤、超快激光与玻璃相互作用以及发光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迄今为止在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等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他引30000余次。曾获日本稀土学会足立奖、Otto-Schott研究奖、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和美国陶瓷学会G. W. Morey奖。兼任了中国激光杂志社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中国硅酸盐学报、J. Non-Cryst. Solids等期刊的执行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入选美国光学学会和美国陶瓷学会Fellow。
值得一提的是,邱建荣带领团队研发的金属3D打印长寿命压铸模具工艺曾荣获2020年“红光奖”——激光工艺突破创新贡献奖;研发的激光黑科技金刚石异形切割装备荣获2022年红光奖—黑科技技术创新奖;而《激光玻璃彩色内雕》荣获2020年激光文创大赛的金奖、网络最佳人气奖和现场最佳人气奖。
相关链接:
日前,新一届——第六届“红光奖”线上报名渠道正式开启,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31日。激光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均可登录官方网站(网址:https://sla.laserfair.com),进入“红光奖”报名系统,按参评奖项进行报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