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机器人

工业4.0时代:互联网巨头已开启机器人模式

星之球激光 来源:经济日报2015-10-15 我要评论(0 )   

  正如德国工业4.0和智能服务概念所描述的,未来属于创新,属于以个体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创造模式。工业4.0发展的界限,并不是国别之间的界限,而是跨国巨头公司和...


  正如德国“工业4.0”和“智能服务”概念所描述的,未来属于创新,属于以个体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创造模式。“工业4.0”发展的界限,并不是国别之间的界限,而是跨国巨头公司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界限。
  从长远来看,仅仅生产优质产品和机械装备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发展工业的准则是:数字化一切可数字化之物,并由此开辟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为此,我们用“工业4.0”的概念来描绘这一愿景。“工业4.0”的核心是工业流程的实时联网,使人们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价格购买到私人定制产品。这在各行各业都有实现的可能。目前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只能批量生产跑鞋,但未来则是顾客在店里量好尺寸,“快速工厂”收到数据后当场生产出一双合脚的跑鞋。跑鞋内置的传感器还能采集跑步数据并反馈,以供改进生产。
  “智能服务”是指以用户个人习惯和喜好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例如,年轻人不再非要买车了,而是使用“分享式租车”服务,或参照手机软件提供的最佳公交方式出行。工业领域的未来也属于这种打包式服务,用于生产的机械可以作为一种“服务”按需求提供,并按实际使用时间付费。
  德国“竞争前”合作战略
  在德国,像“快速工厂”这样的“灯塔式”项目是在工业界和科学界的通力合作下建立的,并得到联邦政府“自动化”科研项目的支持,其目标是促成大企业、中小企业和科学界实现“竞争前”合作。
  德国的优势在于一流的产品、机械制造以及商务IT,但在面向私人客户的娱乐电子产品、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经济领域则存在不足。“工业4.0”和“智能服务”提供了强化这些领域的机遇,也使大型互联网企业向传统经济领域延伸。
  为了不掉队,德国企业必须坚决实行数字化。“鸵鸟战术”不是办法。“工业4.0”和“智能服务”在德国和全世界都需要在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寻求新的合作。我们欢迎“竞争前”合作。
  中德均具备先决条件
  在中国,人们也十分清楚这种思维转换的重要性。在历经多年快速增长后,资源密集型生产已经接近极限。通过互联网和用户导向型服务,中国经济可以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节约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因资源消耗量低,数字化经济可谓正合时宜。目前,中国已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一战略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互联网+”,其本质都是智能工厂、机械联网和个性化打包式生产服务,基础是企业和用户数据,并通过专业化分析程序实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中长期来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IT和互联网行业的界限将慢慢消失。中德两国的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新的竞争者。互联网巨头正在自己生产汽车,提供恒温器和智能家居技术,并迈入机器人领域。因此,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也在向“智能服务”领域迈进。德国汽车制造商收购诺基亚子公司旗下提供电子地图服务的子公司HERE,就是一个现实例子。博世、西门子等企业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大举投资产品数字化。而那些故步自封的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则有落入第二梯队的风险。
   利益相同且各有所长
  “工业4.0”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实践,给中德两国提供了密切合作的机会。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CeBIT)上,中国600家企业参展的规模,无人能望其项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展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德两国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各有所长,这正好为合作提供了机会。2014年,两国就数字化领域开展的紧密合作首次达成一致。今年7月,中德签署了关于“智能制造”合作的备忘录。
  可以说,中国是德国在“工业4.0”发展道路上强有力的创新合作伙伴。在“工业4.0”专利申报领域,中国已经在世界位居前列。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中国IT和互联网企业在世界上亦举足轻重。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工业4.0”只能在开放的市场和数字生态系统中成长。没有开放的全球标准,“工业4.0”和“互联网+”只会是个国别项目。
  中小企业是成功关键
  目前,一种趋势已经显现:今后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个体企业及其自身产品和自有系统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中小企业构成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但迄今为止,尚有许多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挑战。“工业4.0”的界限不存在于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之间,而是存在于跨国巨头公司和中小企业之间。只有中小企业不再畏缩,“工业4.0”才能获得成功。中小企业不仅在德国,在中国也是经济的支柱。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是搭建基于开放化数字平台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才有良好的衔接可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德国和中国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工业企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和有效的科学研究使两国有能力生产高精尖产品。让我们在良好基础上共同努力,向“工业4.0”和“智能服务”的世界进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机器人工业4.0互联网巨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