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机器人十三五规划,中国将再造几个新松?

星之球科技 来源:工控网2016-04-11 我要评论(0 )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以及六项政策措施。其中,在五项主要任务中,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要求,直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就是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化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赛迪智库1月底发布的机器人专题报告指出,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2015年,约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而同时有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差不多80%是采用国外品牌的减速机,其中RV减速机几乎达到90%。
目前,我国本土的机器人厂商约有150-200家,但成规模的企业仅有:新松、博实、广数、埃夫特、新时达、埃斯顿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正因为受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制约,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二次开发困难,包括人员技术储备等因素的制约,除上述仅有的几家优质企业以外,多数其他厂商产量仅在百台以下,而并没有放量。
当然,没有放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机器人产业本身处于导入期;其二,是受制于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制约(采购成本过高);其三,二次开发技术不够成熟。但无论如何,说到底还是控制器、高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缺乏自主根基所导致。
就以伺服系统为例,本土机器人厂商大多选择引进外资品牌的伺服系统,像库卡、安川等品牌,是因为本土的伺服系统运行起来不够稳定,在后期调试和维护方面会增加很多成本,因此“有求于人”实属无奈之举。由此,在工业机器人普遍降价的市场环境下,又形成了本土不能自主研发核心部件、不能有效降低成本、无法有效获得资金的展开研发的恶性循环。
此次,《规划》向产业提出的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以及全面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的要求,正体现出国家在面对工业机器人发展桎梏时,想要根治顽疾的决心。可以想见,未来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化任务艰巨;若终能实现目标,则去智能制造的宏愿亦不远矣。
五年总体目标 聚焦零部件突破
《规划》明确未来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并从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五项主要任务 加码龙头企业
《规划》提出五项主要任务: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针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六项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支持
《规划》提出的六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业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订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机器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六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机器人规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