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军工航天新闻
我国激光陀螺诞生记:46年干了这一件事
星之球科技 来源:解放日报2017-05-10 我要评论(0 )
46年,我就干了这一件事。4月下旬,记者在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究所见到丁金星时,这位已是82岁高龄的高级工程师,仍然没有放
“46年,我就干了这一件事。”4月下旬,记者在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究所见到丁金星时,这位已是82岁高龄的高级工程师,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丁金星干的这件事,可不简单。它是有着自主导航系统“CPU”之誉的“激光陀螺”,能使飞机、舰船、火箭、导弹等运动载体不依赖外部导航信息,实现精确定位、精确控制和精确打击。至今,世界上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其研制和生产技术。
“我国的激光陀螺研制最初是源于两张小纸片。”丁金星回忆说,当时,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引发了世界导航领域的一场革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以他对新技术的敏锐,建议国防科技大学开展激光陀螺研究,并将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写在纸片上,交给了学校一位领导。
时不我待。学校迅速成立由高伯龙、丁金星等13人组成的课题组,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激光陀螺研制。然而,正当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国内外许多开展此项研究的科研机构,却纷纷中止了研制工作。
原来,激光陀螺研制不仅集成了光、机、电、算等众多高技术,更涉及超高精度抛光、极低损耗镀膜、装配总成等尖端工艺。以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工艺水平,这项研究简直比登天还难。
“别人不干了,我们却不能放弃,否则就会给国家留下空白。”高伯龙对丁金星和课题组成员说。丁金星向高伯龙立下军令状:“你负责理论突破,设备和工艺我先承担起来。”
凭着一股子钻劲,丁金星在无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研制需要真空设备,他们没钱买,丁金星从仓库里翻出旧真空泵,修一修做成了替代品;高压电源的半导体管买不着,他就用电磁管的汞蒸气蒸馏管和从旧设备上拆下的变压器,做出了相关设备;实验用的增益管,跑了许多玻璃厂都拿不到满足要求的产品,丁金星与韩书忠一起自己动手做,大热天围着火炉一根接一根地加工,直到做出满足工艺要求的标准增益管。
一个院校的科研人员,成天不是修理废旧器材,就是自己加工生产各种设备,切割、加工、修理、组装、实验,什么都得亲自动手干。丁金星的爱人心疼地说:“你哪像个技术干部,简直就是干粗活的修理工!”他笑着回答:“当兵的,哪有那么娇气!”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底有多难。用手工打磨一个激光环形器上的小孔,需要半个多月;解决激光陀螺电极密封难题,丁金星连续四天三夜呆在实验室,调配方、换配比,反复实验;为解决铟封技术难题,徘徊了1年多才找到解决方法;激光器检测要求在封闭、洁净的环境中进行,丁金星和同事们光着脊背,穿着裤衩在密不透风的大“焖罐”里,一鼓作气干到底,常常通宵达旦……
汗水在无声中流淌,时针在寂静中跳跃。经过几十年的艰难跋涉,以高伯龙、丁金星为代表的创新团队,先后在设备研制、增透膜镀制、高精度抛光、极低损耗镀膜、装配总成等理论与工艺方面,实现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
1994年11月8日,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独立掌握激光陀螺研制技术的国家。
此后,丁金星和团队又打响了把成果转化为战斗力的第二场战役,这一干又是20多年。
着眼武器装备发展需求,丁金星和团队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研制生产的激光陀螺有效满足了我军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后来,激光陀螺生产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多条生产线,形成多种型号批量生产能力。此时,已经退休的丁金星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依然奋战在装备科研生产一线。
科技词典中说:激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等特点。这,也正是丁金星军旅人生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 条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服务与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