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无制造?
最近,一篇《为什么郑州能生产出iPhone X,而美国依然造不出苹果手机?》火了。
该文以“全球大约一半的苹果手机都来自郑州的富士康工厂”为由,隐约讽刺的强调美国依旧无法实现“美国制造”。
一些网民因此欢欣鼓舞,嘲笑美国连个苹果手机都做不出来,但也不乏担忧和反思。在某央媒公众号转载此文的评论中,点赞最多的三个评论是:
网友的槽点集中在:
苹果难道不是美国人“造”出来的?仅仅是Made“in”China并不值得骄傲。
其次,文章为了证明“缺乏工人和配套产业链是‘美国制造’的真正软肋”,列举了一系列数字:
“苹果在全球的766家供应商中,除了超过四成位于中国大陆外,日本有126家、台湾地区有41家,真正在美国生产的只有69家。”
然而,这恰恰为苹果在供应链上超强的整合能力和优势地位提供了佐证。这难道不是制造行业的重要竞争力吗?
最后,文章说,“其实‘中国制造’是帮助苹果手机控制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尽管中国销售的苹果手机价格高于美国本土。”
如果还以老眼光来看美国制造业的成本,“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恐怕不会同意。
去年,曹德旺因为在美国投资建厂引发轩然大波,而他对此的回应也戳中了中国制造业的痛处。
“在美国开工厂利润比中国高。”曹德旺直言不讳:“美国综合税务比中国低35%,全球最高的税就在中国。”
曹德旺的工厂里,招的都是“年龄超大的人”,因为在美国,除了劳动力,几乎什么都比中国便宜。
“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运输成本一公里还不到1元人民币,而中国过路费比较高。”
但即便是人力成本,中国和美国制造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在不断上升,曹德旺的调查就发现,跟四年前比,2016年国内人工成本涨了有三倍。
波士顿咨询团队的报告也指出,美国与中国工资差距日渐缩小,从2000年超过20倍,到2015年仅差6倍,现在大约只差3到5倍。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将会迎来“机器人”。
富士康去美国了
美国一直想自己制造苹果。现在,它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当初奥巴马执政时,就希望乔布斯把“苹果”放到美国本土生产。
而乔布斯只说了两件事。
第一,如果你能教育出这么多工程师,我们就能把工厂迁回美国。
第二,如果iPhone新产品上线,需要做一个重大修改,当时中国已是半夜12点,富士康工厂的厂长一声号令,就可以让12000人同时起床,8小时后产能就已经规模化。但若在美国,别说8小时,8个星期也做不到。
这两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彼时,苹果在中国招募了70万工厂工人和提供支持的3万名工程师。
乔布斯的话,奥巴马听进去了。
于是政府第二年的教育预算中,制造方面的职业培训成为重点。随后奥巴马又推出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计划”以及“未来技能计划”,并加大对社区学院的投入。
奥巴马已经开始为“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准备土壤,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已经等不及了,他们的计划比奥巴马更激进,甚至更务实。
今年7月,制造苹果的富士康掌舵人郭台铭,带着他的“飞鹰计划”和百人考察团去美国了!
“飞鹰计划”是郭台铭今年提出的投资美国的计划。100亿美元投资金额和13000个就业岗位,是郭台铭对美国的承诺。
当时,台媒对此的描述是,“美国15个州的州长、高阶官员,都积极争取鸿海,想办法跟郭台铭说上话,请鸿海(即富士康)去投资。”
最终,威斯康星州成为幸运儿。而作为回报,威斯康星州表示将为富士康提供总额达3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包括税收优惠和其他补贴。
30亿美元补贴是什么水平呢?
按照一个当地工人年薪5.4万美元计算,13000个员工一年共计7亿,相当于4年不用给工人发工资。
高额补贴是美国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曹德旺去年在美国建厂,前期投入了4000多万美元,当地政府给的补贴就超过这个数。
除了曹德旺、郭台铭,更多台湾企业和大陆企业也开始选择“美国制造”。
今年6月中旬,美国商务部举办的第四届“选择美国”投资峰会吸引了全球2800多名企业代表参加,人数为历届最多。
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团规模最大,共155人,行业涉及基础设施、能源、汽车、高科技等众多领域。其次是台湾和日本。
它们可是苹果全球供应商最多的三个地区!
“2016年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达460亿美元,是2015年的3倍。”今年5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荣鼎集团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而据台媒报道,美国五大湖区是台湾制造业偏好设厂的聚落。它的水资源优势、运输优势和因名校聚集孕育的人才优势,吸引了上银科技、成霖卫浴和乔山健康等大公司前来。
制造业变局
美国对制造业回归的呼唤始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
当时,受命于“次贷危机”的奥巴马政府发现,危机之后,一直专心搞制造业的德国元气恢复最快,不仅经济重回危机前水平,就业率也有所回升。
这让美国政府看到制造业的重要性。
于是,提振制造业便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政策之一。
2012年2月,美国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奥巴马宣布投资10亿美元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为核心,希望重新夺回四十年前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头衔。
最近,“不会玩社交媒体的商人不是好总统”的特朗普在推特上转发了一幅漫画:他自己拼命拉着一艘竹筏,竹筏上是一众美国知名制造业公司,除苹果以外,FANG(Facebook、亚马逊、微软、谷歌)都不在船上。
其振兴制造业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特朗普同志对制造业的呼唤早就是全美国人民都知道的事了。“什么都跟奥巴马对着干”的他,唯独在发展制造业方面采取了一致态度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将减税作为最大的武器,他的税收改革方案将企业税从目前的35%降到了15%,力度空前,这也成为吸引制造业纷纷挺进美国的原因。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
“谁是未来中国制造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多人说是墨西哥,东南亚。不对,真正的对手将来是美国。”早在2014年由华商韬略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PKU Speech丨华商名人堂”顶级企业家专题演讲上,香港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就已有过这样的论断,给陶醉在中国人力便宜、中国制造大国成就里的人提了一个醒。
陈启宗说,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是成为制造大国的要素。他认为,前三者美国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人力成本高这个弱项,未来很可能被技术优势所弥补——未来制造业的趋势是机器人、3D打印、智能化取代人工化的新型生产。
如果多年前乔布斯和奥巴马的对话发生在今天,听到乔布斯说“美国8个星期也做不到”的奥巴马,可能会这样回答:
未来,你都不用号令,只需按下一个键盘叫醒生产线的机器人就可以。
前些年被员工跳楼事件困扰时,郭台铭就不断放话,要让机器人成为富士康新一代的劳动力。而早在去年,富士康的4万机器人已经投入使用了。
如今富士康去美国,做的根本就不是传统的制造业。
郭台铭说,他带去美国的都是有科技含量的智慧制造产业,是把整串全自动化产业链移到美国生产,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对机技术。
7月底,富士康已经宣布与罗克韦尔公司展开合作,后者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工业自动化与信息的公司。
自动化产业链,这恰好解决了那篇文章里说的,美国所缺乏的“工人和配套产业链”的两大问题。
虽然布局才开始,但这已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会不会有一天,苹果手机真的打上“made in the USA”的字样?
华商韬略的答案和预测是:一定会。
虽然,这还需要时间,特朗普和郭台铭都还需要很多努力。
去年,曹德旺投资美国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忧虑,政府也早就开始强调“脱虚入实”,并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今天,资本市场的故事依然远比产业端的变革要精彩。
冷静一点看,一直以人力资源为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如今面临的问题其实要比美国严峻得多,中国若是没有制造业,后果也要比美国严重得多。
我们可是14亿人口的大国啊,东南亚在跟我们争制造业岗位,印度在跟我们争制造业岗位,机器人在争夺我们的制造业岗位,现在还有美国人伙同机器人一起争。
如果我们的制造业真的竞争力不再,那么多人,就业怎么办?
去炒股,炒房?做淘宝店主?还是送外卖?
不去想这些问题,却高唱《为什么郑州能生产出iPhone X,而美国依然造不出苹果手机?》,多少是有些自嗨过头了。
再说了,中国劳动力便宜,这真的很值得骄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