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集团爆发的欠薪风波仍在持续发酵。
10月9日至11日,被汉能拖欠薪资、断缴公积金社保的数百名离职及在职员工齐聚汉能总部维权讨薪。但连续三天的谈判结果并不理想,多位离职、在职员工表示,汉能再次开出多张“空头支票”,汉能系实际控制人、前首富李河君始终未现身谈判。
欠薪风波
五年前,《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头名,是拥有财富870亿的李河君,2015年,李河君又以近乎翻番的1655亿的财富值蝉联“首富”,他的财富大部分来自于旗下的汉能集团。
五年的时间,首富的钱悄无声息的就没了。
自今年5月以来,汉能集团开始拖欠员工工资,7月开始断缴员工住房公积金、8月开始断缴各项社会保险。
汉能集团目前的在职员工数为7500人左右,绝大多数都受到牵连。矛盾在8月断缴社保后集中爆发,大量员工赴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部门维权。除工资外,从去年开始被拖欠报销款的职工也大有人在。
《关于汉能集团欠薪非法断缴员工社保等问题的上访信》中称:2019年3月,汉能集团单方面,将劳动合同约定的“每月5日发放薪酬”的时间调整到“每月28日”发放薪酬;2019年5月28日,汉能集团并未准时发放薪酬,拖延至5月31日完成最后一笔薪酬发放;2019年6月,汉能集团各分子公司全面停薪,仅少数部门正常发放薪酬。
10月11日,已有讨薪员工前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访接待处,递交了《关于汉能集团欠薪非法断缴员工社保等问题》的上访信。该接待处表示,会将此情况向上反映到北京市和国家信访局。
值得玩味的是,汉能掌门人李河君在今年7月讲过一段话:“各个事业部的CEO们,各个公司的CEO们,如果全部是向集团伸手要钱,就是一种耻辱!几十亿净资产在那,还跟集团要工资!你们的职责何在?”
在严厉批评了各事业部、各分公司的浪费事例后,李河君又开始为部下打气,“汉能这个时期,表面上是困难的时期,其实是最好的时期。汉能移动能源是3A级平台,至少可以融1000亿的资金。”
从李河君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资产数千亿、曾经世界最大的能源企业汉能目前已陷入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境地。
汉能集团实控人李河君
“自买自卖”被做空
当初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落魄。
2019年以来,汉能集团迎来了债务问题的大爆发。根据天眼查信息,由汉能控股集团更名而来的汉能水力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法院“被执行人”的次数多达59次、法律诉讼167条。李河君本人也已被列入了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汉能旗下的众多企业,尤其是汉能控股旗下水电站公司,今年以来,基本上全部股权都被冻结了。
在2016年,汉能更是退出了其发迹起点且持有“一库八级”水电项目的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公司。
其实,纵观汉能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资金链问题早已出现端倪。
这还要从2009年说起。当年,汉能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正式进入薄膜太阳能(3.230, 0.00, 0.00%)行业。2011年,汉能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并于3年后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
新兴薄膜发电产业在最初对汉能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2014年5月,汉能股价尚不及2元港币,而步入2015年,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汉能股价迅速飙升至最高点9.07港元,整体涨幅接近5倍,市值曾高达到3000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5月20日,汉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20分钟。当日,汉能薄膜发电遭遇港股市场的做空运动,大约从10点一刻开始,汉能薄膜发电面临洗仓式下跌,截至10点40分股票紧急停牌,在这短短的20分钟,汉能股价跌幅近47%,公司市值瞬间蒸发1440亿港元。
此次股价暴跌事件引发香港证监会的重点关注。2015年7月15日,香港证监会勒令停止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买卖,并不得复盘。
后来经有关部门调查,股价暴跌的主因之一,是汉能薄膜与母公司汉能控股集团的关联交易,简单来说就是“自买自卖”。
此番经历,对汉能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击。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能的成功得益于李河君独到的战略眼光,“在水电投资大获成功后杀入太阳能产业,剑走偏锋看好薄膜发电,极富创意地推出全太阳能汽车和汉瓦产品”,这是华夏能源曾经给出的评价。
但汉能的没落也和李河君对大趋势的误判有关。汉能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在四川绵阳、泸州,山西太原、大同、孝义,辽宁营口,贵州铜仁,湖南邵阳,云南昆明等地落地。
薄膜太阳能产业已经过了孵化阶段,到达高速增长时期,这也是李河君大胆押注的原因,但一个产业落地,从研发到真正市场化,大概需要25到35年时间。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要补贴的普通电站建设。
政策的转变打得汉能措手不及,光伏补贴的叫停,意味着汉能最核心的光伏产业受到重创,各地的“移动能源产业园”难以为继。
而汉能薄膜发电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并不强,遭受重创后的2016年净利润为2.52亿港元,2017年为2.61亿港元,2018年营收212.5亿港元,净利润51.93亿港元,同比增长18.9倍,业绩看似好看,但全年现金流失18.73亿元,其中经营现金流出6.97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8.12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出3.77亿元。
而光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的总投资就高达340亿元,仅一个产业园的投资金额就已经超过汉能薄膜发电收益最好一年的全年净利润,可见其耗钱之大。因此,汉能不得不采取各种融资手段去弥补现金流的空缺。现在看来,“节流”的方式并没能止住汉能集团的颓势。
能不能熬过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能集团的危机并不是突然爆发的,度过了520的汉能,如今再次面临存亡危机,在现金流缺口不断扩大、负债累累、行业寒冬三座大山压制下,汉能集团能否起死回生,将面临很多考验。
其实,除了汉能集团,其他光伏企业也面临挑战。
由于前几年市场供不应求,使得部分企业加大扩产,加上部分落后产能未能有效退出,两种因素叠加,在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将面临关键转折点。
从企业角度看,光伏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企业排位变动比较大。光伏制造业中大多是民营企业,虽然现在国有企业在大举进入,但是从传统存量来看,还是民营企业开发量较多。光伏行业内技术更新迭代快,行业内一、二梯队阵容排位较容易发生变化。
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及底蕴的公司只是短期内受影响,从长期来看优秀的龙头企业将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逆势向上,抢占制高点,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传统光伏企业是晶硅发电,汉能集团是薄膜发电,这方面被普遍认为是汉能的优势。
薄膜相较于晶硅来讲,具有材料少、耗能少、可大面积连续生产、弱光响应良好等优势,并可采用玻璃或不锈钢等低成本材料作为衬底,以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主要部件的光伏系统能够很好地与附着物一体化。
根据新政策基调,光伏将迎来全面竞价时代。除光伏扶贫和户用光伏之外,其他商业化项目都将参与竞价。相比过去设定全年补贴规模,新政策将根据申报电价,在一定的年度补贴总规模下,由市场本身确定补贴装机规模。
从竞价的范围看,在地方层面竞价与全国层面竞价的激烈程度自然会有较大的差别。全国竞价实现后,企业普遍会将利润做薄,光伏对补贴的依赖程度很有可能会比较低,在度电成本方面会很有优势。
而通过此次转折、行业整合后,伴随光伏平价上网项目及竞价项目的持续推进,国内光伏市场有望恢复增长势头。
如此,汉能集团能否挺过行业整合期,成为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