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军工航天新闻

中国背心院士:穿5元背心搞上亿研究,研制激光陀螺打破欧美封锁

星之球科技 来源:腾讯网2020-05-09 我要评论(0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年前屈原举身赴河,以死明志。两千年后高伯龙院士蛰伏数十载,凌忠义于乱世,倾一生为家国。如果说激光陀螺是国之重器,那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年前屈原举身赴河,以死明志。两千年后高伯龙院士蛰伏数十载,凌忠义于乱世,倾一生为家国。

如果说激光陀螺是国之重器,那么高院士则是国之重士,即使高院士已阖然离世,他的坚韧不拔毅力、广博深厚的学术知识仍然如道标一般,影响着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们。

一、心有所寄,坚忍自立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高伯龙院士并非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几近年过半百,这块蒙尘遗珠才被国家委以重任。

1928年,高伯龙在南宁出生,因战乱而随父母几次迁移,学业也上得断断续续,多次插班跳级让他在5年内就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他的父母思虑再三,考虑到先前所受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又面临即将迁徙的困境,决定让高伯龙先上一年预科,自主学习整合知识,结果由于信息闭塞,竟错过报考时间又延误了一年。

但正是在这两年中,高伯龙找到了自己愿倾尽一生甘之如饴的梦想。

除了受到身为上海交大高材生的父亲的影响与辅导外,他广泛的阅读《万有文库》和《小学生文库》,从四大名著到科普知识,从天文,到地理,戏曲艺术、古今中外攘括了45个门类,为他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广博的选择范围,高伯龙也在这其中寻找到自己毕生的信仰。

两年的自主学习使高伯龙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每当看见书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实验,高伯龙便效仿着买了一笼的鸽子,几乎将书上讲过的实验都自己摸索过,这为高伯龙的动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清华读物理系时,学生们都在图书馆研习专业知识与经典著作,做附录的习题,高伯龙却不满足于学校的授课内容,还自学了国外的专业理论,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却未能如自己希冀的那样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而是被调入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无法接受事实使得他三年内业绩平平,随即又被调往哈工大担任教师,丰厚的学术功底使得他很快成为学生们眼中的“厉害的老师”。

除了为学生们授课外,他还担任教师们的进修指导教员,出色的业务能力使得哈工大越来越离不开他,高伯龙曾经一度想要离开进修都被一一拦下。

梦想遥不可及,直到1975年才迎来转机。1975年,全国高校撤销了基础课部,高伯龙留守物理实验室的愿望破灭,从所在物理教研室分配到承担激光陀螺研制任务的学院三系304教研室工作,“一个人的志愿应该跟客观世界相符合,应该符合国家的需要。”

一次次的事与愿违,高伯龙渐渐想通了,国家需要自己,而自己却一直陷入主客观矛盾中,思想的转变使得高伯龙终于潜下心投身于激光陀螺研究事业中。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近二十年的积累,高伯龙早已成长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到激光陀螺自主研究室后,高伯龙很快便发现了长期以来的难关——锁区过大的症结所在,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直接上升了一个台阶。

二、殚精竭虑的实干家

1971年,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的神秘小纸片交给国防科技大学(原长沙工学院),在技术封锁的国际背景下,这两张小制片的神秘密码是研制激光陀螺的唯一资料。

如果说原子弹氢弹让我国筑起了核盾,激光陀螺就是让我国海、陆、空、天的器械装上了“火眼金睛”。

从连激光陀螺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到撰写出《环形激光讲义》,高伯龙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从理论上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在这背后是无数个宵衣旰食的日夜。“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如果现在不抓紧,啥时能赶得上”。

在当时,实验室每年只有五万的实验经费,简陋的实验条件并没有阻碍中国通往激光陀螺前沿领域的大门,在高伯龙的带领下,把自主设计发挥到极致。

研究过程中缺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缺东西自己造,缺材料自己找,缺场地自己搞,到建筑工地拉边角料做实验,把食堂改成研究室,玻璃厂的技术不够就自己学做玻璃,没有检测激光的高精仪器就自己研制,没有运算的软件,就自己学编程。

1993年,激光陀螺样机出现了问题,考核专家们指责高伯龙他们“中国特色”的原理有根本性的错误,二十年来,非要走国外早已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不仅浪费国家财力,更延误了激光陀螺的研发时间。

高伯龙反驳说不是原理的问题,是镀膜工艺的问题,与考核专家们签下了“军令状”,一年内要把问题解决。

一年内宵衣旰食,终于在11月攻克,把这颗武器的“心脏”研制出来了。

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诞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在这几乎全自主的模式下,激光陀螺不仅被研制了出来,还打破了美国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无法上型号(运用到武器上)的谬误。

三、治学严谨,光风霁月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2013年,一张高伯龙穿着背心工作的画面流传到网络上,网友评论道:“高伯龙院士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干着上亿元的大事。”

勤俭节约一直是高院士的习惯,五块钱的背心只是高院士日常勤俭的一隅,高院士一件衬衫一般要穿五六年,甚至十几年,有件棉衣穿了30几年了,护士说要给他洗一洗,他却说:“不要洗,洗了容易坏。”

解放鞋,军大衣,国防科技大学林荫小道下那蹒跚的背影深深的印在很多人心中。

由于在劳改期间患上了哮喘,高院士平时只吃水煮面条,清水白菜,要吃肉了下一两片煮一煮。由于对冷空气极为敏感,高院士一直穿着大棉袄,即使是大热天也紧紧裹着,就像个“棉猴”,只为了能够减少哮喘的发病次数,以免耽搁研究时间。

连续十几年,日复一日,难以想象,在如此艰苦的条件竟然还能够研制出激光陀螺,毅力强悍至此,有院士,可保家国安全无虞。

1984年,高院士开始指导第一个博士研究生,208的研究生们,最怕在毕业论文答辩席上遇到高院士,在他33年的博士导师生涯中,只有14个博士生得以毕业,其中绝大多数甚至是延期毕业。

高院士培养研究生,重质不重量,从208(激光研究所所在的科室)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高院士要求学生要做出实用的东西,不是写写文章就能毕业的。

2017年高院士离世后,唯一一个按时毕业并留在208继续科研的学生张斌,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内嚎啕大哭,“那痛彻心扉的声音穿过办公室大门在走廊里久久飘荡,哭碎了每一个人的心。”

“唯一能安慰的是,没有做过亏心事,到底还干了一些事,对人民和社会能作交代,虽然还很不够。”

高院士,激光陀螺不仅是军舰的“心脏”,更是家国脊梁,您的精神如人生向标,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国家而奋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