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激光的概念,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光是从组成物质的原子中发射出来的,原子获得能量后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就是激发状态),它会以光子的形式把能量发射出去。而激光,就是被引诱(激发)出来的光子队列,这光子队列中的光子们,光学特性一样,步调极其一致。打个比方就是,普通光源,比如电灯泡发出来的光子各不同,而且会各个方向乱跑,很不团结,但是激光中的光子们则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导致它们所向披靡,威力很大。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发光。要让发射的光朝一个方向传播,需要给光源装上一定的聚光装置,如汽车的车前灯和探照灯都是安装有聚光作用的反光镜,使辐射光汇集起来向一个方向射出。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天生就是朝一个方向射出,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大约只有0.001弧度,接近平行。1962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激光照射月球,地球离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但激光在月球表面的光斑不到两公里。若以聚光效果很好,看似平行的探照灯光柱射向月球,按照其光斑直径将覆盖整个月球。激光涵盖可见光和红外及紫外波段。
而就雷达烧穿距离来说,所谓“烧穿距离”是指使对方电子干扰失效的距离。比如SU27的雷达盯着一架F16,F16施放干扰,目标淹没在杂波中。当F16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杂波也无法掩盖目标信号。这个距离就叫做烧穿距离。需要指出的是采用隐身技术可以降低烧穿距离,降低对平台本身干扰输出功率的要求。
而所谓相控阵雷达指的即是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利用大量个别控制的小型天线元件排列成天线阵面,每个天线单元都由独立的开关控制,基于惠更斯原理通过控制各天线元件发射的时间差,就能合成不同相位(指向)的主波束,而且在两个轴向上均可进行相位变化。相控阵分为“被动无源式”(PESA)与“主动有源式”(AESA),其中技术门槛较低的“被动无源式”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较成熟的系统部署于舰艇及中/小型飞机上,而性能更优异、发展前景更好但技术门槛较高的“主动有源式”则到了9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实用的战机用与舰载系统开始服役。
就80年代功率最高的战斗机用无源相控阵雷达,俄罗斯装在米格31截击机上闪舞M来说,其直径超过1米,其烧穿距离是80年代最高的,据说雷达开机后在100米外可以烤熟一只兔子。而就目前来说,功率最高,最好的雷达当属于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的雷达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其T/R组件阵列的数目是2200个左右。
而所谓激光雷达,是指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从而对飞机、导弹等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它由激光发射机、光学接收机、转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激光器将电脉冲变成光脉冲发射出去,光接收机再把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还原成电脉冲,送到显示器。
分清了以上概念,综上所述,激光在不受天气影响的情况下,在空气透明度相当的情况下,在一定距离内是可以烧穿任何雷达的,无论是脉冲多普勒雷达,还是相控阵雷达,均是可以烧穿其整流罩,直至击穿其T/R阵列组件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