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产业资讯

日本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0-07-20 我要评论(0 )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提升为主要标志,最终形成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具有世界影响力、产业具有全球整合力的总...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提升为主要标志,最终形成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具有世界影响力、产业具有全球整合力的总体格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等各种挑战,迫切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可借鉴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

总体来看,日本制造业发展情况较为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9%至21%之间。在先进制造业出口方面,2008年至2017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除了在2009年出现短暂上扬外,基本呈下行走势。

从总量数据来看,日本制造业的表现并不抢眼,但日本制造业企业注重长期的传承和持续创新,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实力较强。入围全球百强制造业企业的日本企业超过了40家,日本企业在产业上游的原料和设备领域,无论是专利的质量还是数量都非常突出。此外,因技术、解决方案、管理经验和客户关系等可以在不同领域间相互赋能,能够发挥“1+1>2”的优势,日本制造业还表现出了平台化的发展趋势。

日本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的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借鉴:一是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日本企业普遍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二是重视基础技术和创新发展,特别是大企业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三是重视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日本企业往往会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四是重视上下游协同发展,日本上中下游企业一般能组成完备的产业链,实现共同促进、利益均沾、共赢发展;五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政府和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这极大降低了日本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

(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制造”享誉全球,通信网络、高速铁路、风电光伏、建筑机械等行业设备远销海外,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模式创新也走在国际前列。但与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很多产业存在大量“零、小、散”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工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我国零部件领域的基础能力和工艺水平都存在短板,进而影响到高端装备、机床、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更好发展;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协同优势。

我国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发展质量不高,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特别是现实存在的后发劣势值得关注。一是在技术方面,制造业技术不是颠覆性技术,更多需要依靠长期积累而形成,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积累太少,研发能力较弱,难以进入高端市场。二是在成本方面,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往往规模很大,成本也因规模效应而大幅降低,相比之下,后进入市场的企业规模较小,具有成本上的劣势,很难争取到足够多的市场份额。三是在上下游协同发展方面,我国企业上下游配套协同发展的环境较为欠缺,又因技术相对落后、成本高昂等很难融入国际产业链。四是在市场方面,有的产业某些环节的市场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少数几家企业,在后发企业进入市场前,市场基本上已被先发者占领,因而后发企业被消费者或产业链上下游其他环节接受的难度很大,在开拓市场时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三)

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多措并举,使存在后发劣势的领域加速脱离“低水平重复陷阱”,推动这些领域不断精进,加强对产业链中附加值高和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具体来看,可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鼓励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平衡好国产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利用我国强大的市场优势,在高铁设备、通信装备整机等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突破,继续鼓励代工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自建品牌,同时加强与国外单项冠军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好但市场份额有限的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二是培育重视质量的环境和精神。倡导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更专注于技术提升,不断积累和改进;做好质量建设工作,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制,高度重视通过质量控制体系、精益制造等理念提升质量管理的能力;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提高维权效率和侵权成本;积极探索制造业企业员工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优秀人才流向制造业。

三是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加强对创造性活动的扶持,确保中小企业的经营资源。一方面,需完善有利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鼓励上下游之间国产化配套;另一方面,要维持良好的行业秩序,切实保护各类企业在商业运营方面的利益,打击不正当竞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