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金属钣金新闻

北大光学专家龚旗煌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星之球激光 来源:光电论坛2013-12-26 我要评论(0 )   

近日,新增的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著名光学专家龚旗煌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

     近日,新增的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著名光学专家龚旗煌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主席、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龚旗煌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

     龚旗煌院士学习和工作经历: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人,1964年出生,高中毕业于仙游一中。首批长江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光学所所长、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物理联合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主席、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Chinese Optics Letters》和《量子电子学》副主编。

个人履历

198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留在本系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

1988年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赴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学习,

1989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

1989-1991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4-1995年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前沿科学研究员。

1995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9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首批“长江特聘教授”。曾受聘为中央电视台“激光”节目科学顾问和担任中国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

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

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职务

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物理学、天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信息学部和数理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主席,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亚洲强激光联络网(Asian Intense Laser Network)共主席、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和英国物理学会 Fellow。担任国际刊物Optics Letters 的Topic Editor和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的 Advisor Editor,担任《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Optics Letters》、《物理学报》、《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和《量子电子学》杂志副主编、《光电子激光》、《物理》和《中国科学》等编委。

获得荣誉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博士后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基金会青年学者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科技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中国光学学会饶毓泰青年基础光学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此外,他还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作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 获得者和“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和称号。

研究工作

1996年至2000年期间,负责北京大学 “211工程” 光学学科和“985工程”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创新平台建设任务。担任国家攀登计划(973)课题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光电功能材料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数理学部重点项目负责人。他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八六,三”材料领域和激光领域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国家科委等资助的多项研究课题。年来,在飞秒科学和非线性光学新效应、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首先在国际上独立开展三维结构π电子共轭碳簇分子--足球烯C60、C70和纳米碳管系列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开辟了光功能材料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气态足球烯分子吸收光谱的研究,首次精确测定了C60和C70分子的紫外波段吸收峰、吸收截面、分子的破坏温度和热力学熵等参数。有关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大量引用并被日本“东京化成”公司作为产品性能标准列在其产品目录中和被日本碳60化学专集所介绍。在有机非线性光学光子学材料的研究中,他提出并验证了通过合成有机电荷转移复合体体系提高分子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的新方法。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论文也被多次引用;在聚合物光折变材料研究中,取得了报导当时响应速度最快的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发现电致收缩效应对光折变效应的影响,6篇论文被国际权威杂志Chem. Rev.( 2004,影响因子21)发表的最新有机光折变综述较大篇幅介绍,并将其中的三种材料列为最佳复合型光折变材料在非线性光学新效应的研究中,提出的吸收光谱中碰撞感生相干性现象被国际上称为“第三类汉勒效应”。在飞秒科学研究中,他及其合作者自主建立了包括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荧光上转换系统、首套飞秒光声瞬态光谱等多套超快光谱研究系统,首次实验上直接验证了激发态光异构的BFO理论,论文得到Chem. Rev. 综述大篇幅引用;在飞秒激光微加工研究方面,研究了飞秒激光在透明电介质中非线性传输和作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以寻找最佳加工条件和制备规律。实现了突破衍射极限的加工新技术,在石英玻璃等透明材料体内制备出各种微米尺度的单元器件并实现功能表征,为进一步实现微光子学器件的三维集成奠定了基础。多年来,龚旗煌已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同行引用四百多次。此外,他还积极投身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工作中,主讲<<现代光学>>、<<非线性光学>>、和<<激光专题>>等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他们分别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博士论文”和“学术十杰”等荣誉和称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