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召回 世界第一制造国大而不强

星之球科技 来源:先进制造2015-04-22 我要评论(0 )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今天在京发布。这本总结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一期成果的重量级作品获得了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今天在京发布。这本总结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一期成果的重量级作品获得了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的“重量级”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详细细节也得以披露。书中特别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分析。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提出,进入新世纪后,虽然我国制造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2013年全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322亿美元,超过了石油进口额,并且我国芯片产业长期受制于人,就手机芯片来说,国内自主生产的只占市场的20%,4G手机芯片国内没有任何厂家能做,使用的都是国外的技术。
  第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偏少。
  第三,经济效益发展不均衡。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发展方式粗放。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高速增长,但经济效益却在明显下降,表现为2012年增加值率为22.1%,比2000年的26.24%下降了4%,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劳动生产率虽有大幅提高,从2000年的4.35万元/人·年提高到2012年20.19万元/人·年,年均增速达到13.65%,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10万~20万美元/人·年的数值,增速也低于制造业增加值19.13%的增长速度。
  第四,质量基础相对薄弱。制造业质量基础相对薄弱,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召回问题不断:2012年,欧盟RAPEX对华发出通报1118起,占欧盟通报总数的57.93%,美国CPSC共对华发布不安全产品召回通报174批次,在总召回批次中所占比例高于前三年,并首次突破65%,达到65.17%,出口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形象。此外,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
  第五,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国务院2012年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造纸行业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约为1.38吨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0.9~1.1吨标准煤。机电产品中量大面广的燃煤工业锅炉运行效率约为65%,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0%。
  第六,传统信息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信息化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尚存在明显差距,发达国家已开始步入以智能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我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尚处于低级阶段,生产效率明显低于信息技术应用成熟的发达国家。
  屏蔽此推广内容项目组认为,进入21世纪的10年,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断加大投入,使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产品治理、技术水平方面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并培育出了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制造大国的目标。
  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仍不是制造强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从提高效率入手,打造出规模与效益并举、极具发展潜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制造业。
  根据项目组的分析综合指数得出结论,2012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和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项目组负责人之一朱高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