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新常态下新能源产业机遇可期

星之球科技 来源:先进制造2015-04-22 我要评论(0 )   

  201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人类使用新能源有望随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大趋势中,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

    201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人类使用新能源有望随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大趋势中,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可期。
  日前,第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新能源,为新常态带路”。来自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专家们围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在此次论坛上,《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同期发布。该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新能源的利用发电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人类对新能源有望随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大趋势中,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可期。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及市场发展迅速。光伏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少数优势产能产业之一。
  “工信部将加强政策贯彻,推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光伏企业兼并重组项目的实施,以点带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乔跃山在论坛上透露。
  据介绍,2014年以来,受光伏政策和市场的引导,我国光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向好。晶硅产业占全球43%,同比增长27.2%,占全球总产量的70%左右。2014年,我国前十家光伏企业产能占全行业总体产能接近60%。
  光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持续提升。通过加强光伏关键技术的支持和引导,在我国光伏产业领域,多晶硅电池能耗持续下降,平均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由原来的每瓦10元降至每瓦9元以下。
  不过,我国光伏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国内市场暴露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产业整体仍处于结构调整中。“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产品质量问题也受到普遍的关注,政策严重不足也导致行业的发展效果减弱。”乔跃山说。
  2014年,我国光伏领域部分电池组件企业转亏为赢,部分落后产能企业开始退出,同时部分企业兼并重组意愿日益强烈。
  乔跃山表示,工信部将针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情况,加强政策贯彻,推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光伏企业兼并重组,期望以点带面,加快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工信部也将配合银监会等部门,加强行业规范与信贷融资,补贴发放协同联动,形成规范条件对行业发展和相关资源投入的标杆作用,切实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移动能源发展新契机
  目前,全球太阳能产业已经展现出新的应用前景,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成本不断下降,市场细分的程度越来越高。太阳能发电技术和民用产品的结合越来越生机勃勃,行业的跨界整合与产品的跨界生产将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新趋势。
  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将目光投向了移动新能源领域:“新常态下,我认为发展移动能源是太阳能产业的又一个重大机会。”
  在李河君看来,移动能源就像移动通讯和移动互联网一样,将改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由传统的集中供电变成每个个体都是发电主体,能源将无处不在。
  据介绍,目前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最高可达30%,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能效转化率也在16%左右,这使得移动能源的发展成为可能。李河君预计:“移动能源将每个人变成一个发电主体,真正实现人类的零排放。”
  新能源产业是全球化的产业,而且多样化的格局逐步深化和发展。李河君指出,近年来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多元化,“市场细分往前走,这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适时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发生了彻底改变。
  在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专家冯庆东看来,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我国的电力系统结构将发生彻底改变。“未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电力系统的融合性和适应性,以接纳更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此基础上,能源互联网应运而生。冯庆东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建设新能源项目多达数十个,需要推进“互联网+能源”的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水平。
  冯庆东表示,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配电网为基础,强化新能源接入,是通过能量管理系统作为分布式能源设备,实施优化和控制,实现冷、热、气、水、电等多种能源互补,提高用能效率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在这样的能源互联网中,风电、光伏发电、天然气发电,以及冷热电联产发电,都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相互转化。
  屏蔽此推广内容而事实上,国外在能源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已然十分成熟。美国最早在2008年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它主要以配电网为基础,以分布式能源交互为核心。欧洲在能源互联网方面已开展了一些试点项目。
  据悉,我国在2010年完成了中国智能能源体系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智能能源系统架构、模型、技术标准、通信协议、实施方案等,主要是以智能电网为核心,以配电网为载体,融合新能源发展。
  冯庆东表示,在能源互联网机遇下,我国新能源有关技术标准、区域内分布式新能源设备的协调优化、区域负荷的控制、居民用电用能分析等,都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