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深度解读

“昆虫机器人”将用激光雷达导航 空中飞水中游更智能

星之球激光 来源:科技日报2015-11-19 我要评论(0 )   

  研发昆虫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协助农作物授粉以及救灾中定位受灾人。2012年惊艳问世的昆虫机器人,历经首次飞行和降落成功试验后,现已能从空中直接入水游动。研究人...


  研发昆虫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协助农作物授粉以及救灾中定位受灾人。2012年惊艳“问世”的“昆虫机器人”,历经首次飞行和降落成功试验后,现已能从空中直接入水游动。研究人员希望导航系统能赋予昆虫机器人一双慧眼,在飞行或游动中能按照既定路线行进。
  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官网18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经拨付110万美元,用于布法罗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联合研发昆虫机器人导航系统。该系统将采用激光雷达(Lidar)成像技术,可发出不可见光束,然后由传感器通过计算光波反馈的时间来测定与物品的距离及物品形状。
  新技术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个类似于保障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行驶的技术,用在只有一分钱硬币大小的昆虫机器人身上。
  昆虫机器人重量微不足道,仅80毫克,而最小的激光雷达系统都要800克,所以重量确实是一个问题。此外,动力也是个问题,因为97%的电源都需要用来支持飞行。布法罗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卡希克·丹徒正在编写一种让激光雷达系统更有效利用数据的算法,而佛罗里达大学的桑吉·卡帕尔和谢惠凯(音)正致力于缩小硬件尺寸。团队成员希望最终构建一个带有“微激光雷达”导航的内部动力系统。
  当然,这种技术可能在搜救工作和农作物授粉中大有用武之地。如果数据都能传回处理中心,一群昆虫机器人理论上就能用来创建3D地形图或者准确扫描建筑物。
  总编辑圈点
  如何在保障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电子元件的尺寸并降低能耗,是摩尔定律带给电子产业的魔咒。有了大型机器人,我们还要研发昆虫机器人,使其微小的体积具备同样全面的能力。除“眼睛”外,动力、能源、结构和其他感知系统等,也都要缩小到极致。尽管本研究正在推进,但包括Lidar在内的测距技术,近年来在原理上并没有重大突破,只是在结构和性能上有所改进。或许,多向自然学习,向昆虫学习,用理论创新打破尺寸魔咒,是研究的另外一条捷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昆虫机器人激光雷达传感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