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之前,中国能造飞机炸弹 为何造不了圆珠笔头?

星之球科技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2017-01-12 我要评论(0 )   

“太钢集团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的消息于近日传出,朋友圈立即被刷屏。1月11日新华社更报道称,记者从太钢集团获悉,中国不仅首次实现了笔尖钢的批量生产...

“圆珠笔头”火了。
 
“太钢集团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的消息于近日传出,朋友圈立即被刷屏。1月11日新华社更报道称,记者从太钢集团获悉,中国不仅首次实现了笔尖钢的批量生产,而且正在开发更为环保的国际顶尖无铅笔头。
 
圆珠笔头的新闻之所以惹人关注,是因为在此之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中国在制笔核心材料之一的笔尖钢上,却长期高度依赖进口。这个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能生产飞机汽车导弹,为何偏偏生产不了小小笔头?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圆珠笔头之问”映照出了一个现实:中国早已成为公认的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能称为制造强国。而在大众舆论中,“圆珠笔头之问”更是被解读为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以及工艺积淀的典型象征。
 
现在终于有中国企业具备圆珠笔笔头笔尖钢批量生产能力,国人为之喜悦和兴奋是一件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而言,解答“圆珠笔头之问”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为了“争一口气”,更在于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
 
“圆珠笔头”的商业价值究竟如何?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没有必要什么都自己生产,为一个小笔头付出高额研发投入“不划算”。这里谈到的实际是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问题,当然应为企业所谨记。但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产业链都有高端和低端的区分,在低端领域,由于门槛太低进入者众多,势必导致利润越摊越薄,而中国企业一旦掌握了顶尖技术,则可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到高端领域去分一杯羹。具体到笔尖钢,其市场前景也绝非一个圆珠笔头所能局限,因为笔尖钢的应用非常广泛,笔尖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一言以蔽之,围绕圆珠笔头的疑虑,只要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的确能够与进口产品媲美,而又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所谓经济账就不会是问题。然而对分分秒秒计算收益的企业来说,研发制造了一个新的产品,从理论上的市场前景广阔到收获丰富的现实利益,中间可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日前就有报道披露,太钢的笔尖钢材料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条件,但目前销售并没有完全打开。
 
制造业拿出了好东西,但由于各种原因订户还不多,怎么办?有媒体据此评论,“如何才能让核心技术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市场和收益,这值得人们深思。”面对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去人们的习惯是寻求行政扶持,但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往往会以鼓励创新始而以扼杀创新终,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安于非市场力量的扶持,久而久之势必丧失创新的动力。
 
在一个高度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勇于创新者理应活得最好。随着非市场因素的减少,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制造业以往那种粗制滥造也可以混得不错的格局已经一去不返,这对太钢这种创新型企业无疑是一大福音,所以即便是笔尖钢销售未达预期也应该只是初期一个暂时的现象,无需过多忧虑,更不必乱开早已被证明属于无效的药方。
 
最新的媒体报道,太钢的笔尖钢日前已经迎来了第一个大客户———亚洲最大的书写工具制造商宁波贝发集团。业内有“亚洲笔王”之称的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披露,“从成本上来讲,使用国内的笔尖钢这一项,一年就能为贝发集团节约差不多4000万元。”
 
看来,圆珠笔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对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前沿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类似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太钢集团圆珠笔头中国制造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