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制造业强国的核心是创新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中国企业报2017-05-10 我要评论(0 )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哪些变化?难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未来还将有什么新政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接受了《中国企业报...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
  
两年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哪些变化?难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未来还将有什么新政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系列专项规划 推动制造业发展
  
作为工信部规划司的副司长,李北光是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调研和起草人之一。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开门见山地说:“衡量制造业强国的标准包括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和持续的发展能力,而这些的核心就是创新。”
  
李北光听记者说《中国企业报》准备创办一份“先进制造”专刊时,他很高兴地说:“《中国企业报》作为一份专为企业家服务的中央级大报,能创办一份‘先进制造’专刊,把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及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企业,很有必要,我也很赞成。不过,传统制造业也好,先进制造业也好,都是一种技术特征的描述。希望媒体不要过多炒作概念,以免误导企业。”
  
李北光表示,推动制造业发展是一个“1+X”的政策组合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总的纲领之外,这两年已出台一系列行动方案、行动计划或是专项规划,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必须由各个部门共同协调解决。
  
李北光介绍说,在财政领域,《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央要稳定、持续地支持制造业发展,推动财政资金向高端装备、工业基础能力、技术改造等方面倾斜。
  
在金融方面,将鼓励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大型集团开展产业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可以开办非存款类的金融机构”。李北光透露,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在人才方面,将推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一些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的院校转型。
  
下一步还要推动新型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加强监测评估,建立《中国制造2025》第三方评价机制,利用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第三方机构,定期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进展,推动公民广泛参与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李北光说,制造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领域,现在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创新、产业升级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制造业都可以享受。
  
“五大工程”推动 制造业创新发展
  
“首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些市场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就要在国家层面推动,五大工程就是其中体现。”李北光介绍说。
  
第一个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就是要整合、凝聚目前国家的一些创新资源,利用比如产业联盟这种形式,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第二个是工业强基工程。就是通过整合资源和资金支持推动一些试点示范,加快材料、工艺、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基础产业技术的推进,主要是建设平台,尤其要加大针对跨行业、跨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第三个是智能制造工程。主要解决几个问题:包括智能化装置和产品怎么产业化,工厂和不同的行业之间如何连接实现网络化。第四个是绿色制造工程。也就是怎么引导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第五个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就是要集中资源,着力突破民用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李北光进一步解释说,这五大工程也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工业强基工程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关系就非常紧密。工业强基工程通过一些资金在项目层面、平台层面做一些引导和示范,但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还需要有一个组织来依托,这个组织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它对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升级提供外部性保障。所以,五大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资金支持,还要有新机制、新模式,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进行多方探索。
  
李北光表示,从《中国制造2025》的整体推进来说,未来十年,推进的策略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推进、各项任务的同步推进,不是单兵作战。解决单向问题已经不行了,必须整体推进,比如1+X是相互配合的。同时,政府不是包办,应该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共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工信部制造业创新驱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