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编辑推荐

张克科:深港携手创造珠三角共同发展机遇

来源:AAMA亚杰珠三角分会2017-07-25 我要评论(0 )   

张克科,男,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

张克科,男,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市高新办副主任、深圳市科协专职副主席、深港产学研基地副主任,深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项服务平台建设、深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深港跨境落马洲河套发展研究、深圳市及有关区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科技、信息化、产城发展规划等课题。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协同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深圳与香港、与国际的合作等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研究成果。在深港创新圈的框架下,2008年发起成立“深港科技社团联盟”,连续6年参与组织深港青年创业大赛和深港澳台创新创业专题活动。

陪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高层和福田区区长商议在河套片区建设新型创新孵化器


粤港澳大湾区: 开放引领 创新驱动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于7月1日上午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签署仪式。

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次框架协议定位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创新发展引擎,为港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协议签署为五年期,这个时间落在了纸上,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对于五年内怎么样真正促进粤港澳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在这样两个制度,同时又是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怎么做的更好,所以要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成为合作宗旨的目标,而且必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划定7大重点合作领域 基建是排头兵

框架协议特别划出七大重点合作领域。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以及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感受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次部署了更多的空港,海港,国际性开放平台。” 张克科表示,通过协议可以看出,合作本身不是单向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合作,而想达成紧密合作,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在细微的周边关系方面,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莲塘的西部通道开通后,把整个广东和香港澳门紧密联系在一块。但是基础设施之上,怎么能够互通互达,特别是人员流动、物流、信息流方面,我们也要持续关注。”

最高对外开放标准 特殊自贸体系CEPA再升级

“在框架协议的重点合作领域内容中,建立14年的的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单独关税区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也要再次升级。”张克科说,协议的宗旨,一开始就提出了要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形成完整的向一带一路开放,向次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以及重点领域的完整开放体系。“这个是最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标准, 不是简单的自贸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区这样的单向的定义。”

破解区域本位主义 形成差异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更新的框架,以前最多是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类生性发展”张克科说,以前受到行政主导的体制影响,各区域之间竞争同质化非常强。但香港澳门进来以后,视角也要变得不一样。“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的外向型开放的大格局。大家要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所以这次,我们重点合作区域沿用这个方式,做布局,比如横琴、南沙和前海,已经形成基础,同时,泛珠江三角洲规划中,其它合作示范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加强引擎内的小引擎建设

“亮点中的亮点是在重大平台方面的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还有最新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在张克科看来,最值得一提的正是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个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地理位置和其它区不一样,正好在深圳香港跨境边界,深圳已经明确土地交给香港政府管理,并且建立联合管理机制,能够给香港带来新动力,是能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新引擎的规划。”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 粤港澳打造新增长极

张克科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构成等因素,每个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其它湾区经济相比, 以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2%GDP的粤港澳大湾区,更重要的其实是要做到理念的创新。“我把粤港澳大湾区比作是像北京四合院,是门户之间的关系,我想最重要的,我们要拆门开窗,我们到底要做集群城市还是城市群?更多的要协调一致,不可能人人都上,也不能人人都干一样的事。”

个人专访:

 



深港合作是改革开放前沿的永恒主题。我在深圳工作28年,关注香港问题26年,从1990年深圳成立政协专责做香港政协委员的工作开始、 香港回归前通过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的工作;直到2006年推动深港创新圈的合作等,都全程参与了。

香港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当属1998年的特首特许创新科技策略发展委员会的18个月工作的成果。当时聘请了田长霖教授出任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的高昆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的张立刚校长都参加了,还有一些行业代表和企业家代表。深圳关注到这个机会,时任书记、市长等亲自出面做工作,力争深港互动、资源互补、机会共享。


咨询报告的核心成果是安排了50亿元创新基金,整合了创新资源,明确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公营服务机构的责任,比如原来只有贸发局、生产力促进局,这之后整合工业中心、5个工业村,统筹空间资源建立了新的香港科技园,并在新的科技园设立了包括无线通讯、集成电路、生物等核心实验设备,有了应用研究院、科技园、数码港。

之后在对50亿元基金做第二轮安排时,经过十个月的两轮咨询,2006年建立了五个研发中心,包括纳米技术、汽车零部件、纺织成衣、物流和通信通讯,而且采取了跨机构的合作模式。深圳自2005年底提出共建深港创新圈,经过上下内外多次推动、磋商,深港两地政府经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同意,于2007年5月正式签署协议。

接下来两地又安排了若干合作项目和对口联系渠道。在这个内地和香港科技合作的平台上,香港和内地的大学建立了16个联合实验室(或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陆续批准了六个国家工程中心的伙伴关系,包括国家贵金属材料(香港城市大学)、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钢结构(香港理工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人体组织功能重建(香港科大),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香港应研院)。

在内地和香港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设计:

第一应该是体制机制的重构,建议建立中国工程院粤港澳区域创新支援中心。

中国工程院1998年到深圳去就是我们高新区出面跟宋健院长汇报,我参与了前期的沟通和组建,有了中国工程院深圳院士活动基地。广东省也有院士联谊会和院士工作站。我觉得应推进中国工程院和香港合作中的服务平台建设,邀请香港工程科学院参与,调动中国工程院两地院士的积极性,发挥工程院在工程科学、技术支持、人才服务和管理咨询上的高水平国家队的作用。

第二应该有平台和抓手,围绕制造强国创新链,做强做实做大珠三角创新走廊。珠江三角洲规划纲要里提到建设珠江东岸创新走廊。2008年珠江三角洲规划之后一直没有落实。现在又出了珠江三角洲“1+1+7”的国家自主示范区,几个走廊的任务也逐步清晰了,珠江西岸是装备制造业,东岸是电子制造产业,在这个规划中也把东莞作为粤港澳国际合作世界级的大平台。

工程院是支持先进制造业、做制造强国推进器的好平台。香港有7万多家企业在珠三角,香港在珠三角服务比较好的有两个机构,一个是香港工业总会,另一个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广州、东莞、深圳各建了三个服务中心。

怎么将香港的先进资源在为珠江三角洲的香港企业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的企业提升转型服务、做大做强新型行业?现在它们集中在3D打印、汽车零部件、集成制造方面,是我们推进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的好资源,建议可以在粤港澳区域创新支援中心的平台上将珠江东岸创新走廊串起来。

我是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我们小组已经开始在做这个计划,准备调研后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

第三是要重点将科技服务业作为助推器,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香港数码港集中在创意科技和扶持小微企业创业,香港贸发局做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香港科技园在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和香港与内地创业资源互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强力推进工业4.0等。

第四是根据香港和内地合作的实际需要,建立专业服务和专门政策。中间有几个问题是影响香港的资源进来的要加以注意。第一是税收问题,其次是人力资源问题。

总之,香港和内地合作,特别是科技和产业合作,我认为要按照“五个有效”的方式来做,即:有效资源、有效投入、有效服务、有效落地、有效产出。注重源头、路径、依托和方向等四个方面。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做到:

一、加快国际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科学研究和创新支撑能力。

借力深圳和香港与国际著名高校全球网络,依托母校创新资源和海内外校友资源,与深港两地的创新载体和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联合开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若干重大项目,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移和与下游业界的对接。引进海外创新资源,加强新兴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引进和培育基础领域创新人才。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内新兴产业领域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在香港科技园和深圳设立专业性、开放性、合作型研发机构。借力京津冀转移首都功能的布局,主动承接国家级科研机构、跨国企业创新中心。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提升优势产业领域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科技服务专业市场。

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交易的扶持,保护知识产权市场规范,着力培育专业服务市场。支持香港应用研究院技术转移和面向珠江三角洲的伙伴联合开发项目。支持深港两地的行业龙头企业根据自身产业领域实际需求,围绕产业链整合创新链,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香港知识产权法律生态的优势,建立专业服务特别通道,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人才培育。营造具备国际创业孵化、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国际化信息服务、检测认证、发展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的创新环境。

三、主动参与区域科技产业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成为珠江东岸的旗舰城区。

深化深港创新圈的合作机制,增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珠三角区域的推动力和综合效能,全方位营造对接融合香港资本、人才、项目、团队和服务机制的创新环境,提升全球竞争力。拓展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前沿。牵头促成建立珠江东岸创新走廊的新机制,联合广州天河区、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区和香港科技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进一步勾画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在珠江东岸创新走廊的布局,增强优势产业的全球竞争地位,发展绿色经济高端研发群,围绕智慧城市惠及民生、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全面布局,争取在机器人(19.130, -0.03, -0.16%)、可穿戴设备、3D打印产业链、生命健康、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涌现出深港联手的产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基地。

四、营造和完善国际人才发展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

发挥深港科技社团联盟的平台功能,总结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和香港资讯科技联会等社团参与组织持续六年的经验,探讨新形势下的市场趋势和资源要素,整合各方资源,将深港青年创业计划和各类创赛辅导、孵化培育、天使投资等活动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建立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通道。组织以科技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的人才培育计划,支持香港和内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招募实习生、引进博士后等,形成人才梯队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团队。制定深港合作人才激励计划,鼓励海外专才“深港通”。为海外留学生提供深港生活圈优势资源,为在香港就读的内地研究生提供全程的创业就业服务,鼓励他们融入深港两地科技产业创新创业的事业。

另外,2017年1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协议”,一揽子解决了深圳河裁弯取直后河套地区的土地使用问题,并确定双方在此地块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研究多年的深港边境跨境合作、加快推进香港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一片区是独一无二的土地相连的跨境合作区,在以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提升的政策体系大格局的框架下,可以赋予更加独特的机制创新和合作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按照香港法规制度管理香港境内河套片区和深港推荐委派董事共同设立管理机构和支持对方划入部分土地协同发展的基础,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下,设计新的发展模式,使这一片区域成为国家所需、香港所求、深圳所长、全球所望的新亮点。

建议的框架有:

1.划定深圳一侧部分地块合围发展。如皇岗口岸将搬迁移交的海关查验区,列为港深创新与科技园的配套服务基地,比照香港的管理体制享受特殊的管理模式发展。

2.划定深圳一方交叉区域中的福田保税区,作为深港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支持福田区在保税区内建立深港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先行先试提供合作创新发展的资源和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保税区基础设施,优化一号通道直通港方皇岗口岸的人、车、物管理模式,邀请香港方在保税区建立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福田服务中心,实施试验河套区建成后的跨境合作交往模式。

3.在福田区选择若干核心创新区作为后备发展配套区,为完善和支撑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在前5~8年发展过程中吸纳优质资源,培育创新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服务的全面对接。

4.委托福田区政府出面建立福田-落马洲大河套片区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福田-落马洲深港合作片区是一个独特的新理念。这里是深港创新科技的聚焦点,既有比前海深港高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更直接的内涵;又因在香港境内和与福田保税区连接,富有前海-蛇口自贸区的改革开放基因;还是深圳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福田还担负着全面落实CEPA和广东协议的示范区重任。这一系列政策和特殊区域的叠加,给福田-落马洲大河套片区带来生机。

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将这一区域定位为“福田-落马洲深港创新特别合作区”。请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珠三角湾区时给予明确的接壤片区的定位。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深圳和香港携手合作共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将具有全球不可取代的地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在实现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和 “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更加璀璨的东方之珠。(作者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产学研究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克科深港地区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