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东莞新兴产业规模将破5000亿,松山湖打头阵

星之球科技 来源:荣格2017-09-05 我要评论(0 )   

优先工业机器人 注重特种机器人  目前,制造业产业进入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阶段。上述规划明确了东莞要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优先工业机器人 注重特种机器人 
 
目前,制造业产业进入“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阶段。上述规划明确了东莞要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攻克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打造完整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加强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 
 
其中,优先发展3C制造、焊接、搬运、加工等先进适用的搬运机器人(AGV)、清洁装配机器人、打磨机器人、抛光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依托顺道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重点推进巡逻机器人、家用警卫机器人、前台机器人、陪伴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变形机器人等智能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注重发展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积极布局发展柔性机器人、微纳机器人等下一代机器人,抢占未来机器人产业制高点,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 
 
东莞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将构建“一核一环、组团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即全力支持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东莞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的核心区。“一环”即结合松山湖、大朗、大岭山、万江、长安、东城、寮步、虎门、厚街、常平、横沥、塘厦等镇街园区现有产业基础,构建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聚集发展带。
 
“组团发展”即重点围绕东莞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模具制造、服装、制鞋、毛织、家具食品等行业对智能装备的需求,构建以装备应用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供需组团。 
  

 
大数据加快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 
 
东莞将加快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全面推动大数据在政务、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领域的应用,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 
 
东莞将以莞城大数据产业中心项目为核心,开展南城、东城与长安的“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打造为新兴产业企业及政府政务提供大型计算和海量数据存储服务的产业集群。 
 
生物技术布局三平台打造“广东药港” 
 
重点布局三个平台:一是在松山湖加快建设一批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以广东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东莞分中心为关键平台,重点推进东莞大型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以及医用高值耗材的发展:三是以松山湖广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为重要平台,集中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全力打造“广东药港”。 
 
新兴产业规模到2020年突破5000亿元 
 
根据该规划,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空间布局为“两带多节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两带”一是以松山湖(生态园)为龙头的主体产业带。深化莞深同城,强化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融合发展,对接深圳龙岗、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横岗等优势传统产业基地。二是以东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主体产业带。推进东莞市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与制造基地,加强与广州东部工业区、广州科学城与广州中新知识城建设的互动,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多节点”是指位于“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中心城区、长安滨海新区以及东莞市的虎门港开发区、横沥科技园、广东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功能区。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立足坚实的制造基础,主动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制造、生物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等高端领域,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 
 
力争实现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左右。培育30家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集群。
罗百辉:未来10年是机器人呈快速增长期
 
在资本市场的热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机器人行业不断升温,各地区、企业争相上马机器人项目。
 
 
2014年之前,沪深两市与机器人业务沾边的上市公司仅为35家左右,而今年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进入机器人行业,两市相关的机器人概念股又翻了一番。此外,还有未上市的机器人企业,比如南京埃斯顿、广州数控、深圳拓野、广东拓斯达、普洛汇森、广东造裕智能装备等。“机器人产业被普遍看好,企业自然蜂拥而至。”在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看来,未来10年左右或是机器换人的快速增长期,而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国内机器人产业会否重蹈光伏产业覆辙。
 
市场需求决定行业容量。政策支持、资本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业的前景,但在此作用下,最终拉动行业发展的要素是市场需求。罗百辉表示,从国产机器人发展轨迹来看,需求不足是机器人产业发展一度中断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原国家科委将工业机器人列入了科技攻关计划后,工业机器人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但其后因为市场需求薄弱,机器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经历了长期的停滞。
 
当前市场需求有多大,又能够给企业提供多大容量?罗百辉认为,“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但除了需要考虑成本因素之外,还要与现实条件相适应。未来10年左右或是机器换人的快速增长期: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尽快实现工业自动化;此外,10年后15-34岁的年青劳动力将减少,而生育高峰阶段(1962-1970年)出生的人口也将集中退出劳动力市场。
 
若以10年后的2025年为节点,届时在1962-1970年出生的人口,年龄区间在63-55岁,则平均年龄恰好在59岁,因而,劳动力集中退出时间或在10年后出现。据此罗百辉分析认为,未来10年左右,是中国人口红利尾声给予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窗口期。而工业机器人可替代领域工人数量约占制造业人数的60%,考虑1台机器人的效率等于3名工人,因此机器换人的替代空间约为1500万台。按照均价每台30万元估算,机器人本体市场和相关配套产业1∶3的比例来算,未来几年机器人产业集群市场规模约13.5万亿元。从各地产业园预估的产值来看,仅未来几年全国120个城市机器人产业预估的年产值将接近2000亿元,而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24万亿元。从工业机器人应用情况来看,汽车行业是主要“消化地”。摩根士丹利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尤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但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外资份额占绝对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明显呈现颓势,市场占有率继续下滑。
 
2013年,中国首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正是由于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企业涌入机器人产业的同时,日本及欧美企业也都将重心转向中国。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RII)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在中国市场有销售的国外机器人企业超过25家,这无疑加剧了整个机器人市场的竞争。
 
从产业链上来说,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三大块。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是:主要集中为下游系统集成商,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企,因此长期受制于人。正因为此,在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原材料成本构成中,减速机占据40%,伺服电机占据30%,控制器占据15%,其他占据15%,大部分利润都被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拿去。
 
从技术力量来说,我国每年申请机器人技术相关专利、发表机器人技术相关学术论文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术研究却大幅落后。以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仅26件,且有效专利仅有13件,发明专利只有2件;而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专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发明专利。
 
由于关键零部件难以自主,内资品牌利润被挤压,加剧竞争更多只会带来价格战,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之间的火拼。
 
此外,罗百辉分析认为,曾经支撑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近年来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速几乎都达到20%以上。受此影响,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呈回流趋势,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3D打印等技术不断发展,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在下降。预计,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只比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出大约5%;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高于其他出口大国,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约为中国的一半。因而,中国制造业还面临着“后有追兵”之势,“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而在制造业被广泛应用的工业机器人也会受“牵连”。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制造业东莞松山湖发展规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