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
这是对天空最好的夸赞
近年来,随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
以及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持续下降
头顶的蓝天已经越来越多
但你知道吗——
这背后,除了要给环保工作的努力点赞
科技创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高科技“神器”散布在城乡各个角落
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也开始发力
它们共同织成了一张现代科技的天罗地网
让污染源无处可逃
守护着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
今天就带你认识一下
这些已经“上线”的科技力量
NO.1 大气监测无人机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省份尝试用使用无人机监测大气情况,除了用于航拍,无人机还可以携带空气检测仪,在指定空中悬停检测环保数据,检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以往的做法就是在地面上用手持设备测量,而无人机可以进行蛇形、环形等各种扫描式飞行,实时将数据传回地面站,执法人员就可以精准掌握污染源的地理位置。
图为我国TanSat卫星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
NO.2 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12月22日,我国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从而成为全球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这是科技手段在环境监测上有力运用的一个体现。基于MODIS、OMI、AIRS等卫星传感器,可以进行PM2.5、NO2等多种大气污染物、雾霾分布、沙尘传输、秸秆焚烧、城市热岛、植被指数等一系列区域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遥感领域的动态监测。
NO.3 空气监测微站
空气监测微站的建设则是对大气流场数值模拟技术的实践。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在线大区流场,进而结合污染物的分布追溯污染物可能来自的方向,进而识别污染排放源头。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山东等地均已建有空气质量监测微站。
NO.4 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
走航车搭载遥测设备,结合三维高精度电子地图,可实现边走边测,既能说清污染成因、污染来源、污染趋势,也能起到及时发现来源、精确定位污染源位置的作用,为管控和监督污染源排放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可以做到“测管”协同,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系统都有广泛应用。
NO.5 出租车移动平台大气颗粒物监测系统
2017年,济南市出租车移动平台大气颗粒物监测项目试点取得成功,利用这套系统,出租车每天的合计行程将超过2.3万公里,可以覆盖95%以上的城区机动车道路,通过多车接力可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加之出租车每3秒钟就可以传回一个数据,这样就可以自动生成一幅精细的城市雾霾地图,为网格化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持。
NO.6 手机APP
2016年以来,重庆市北碚区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研判综合信息平台,建成空气质量监测点共21个,率先在重庆实现区级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监测设备可将监测区域的颗粒物、风向、风速等指标实时上传至信息平台,使环保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
NO.7 3D可视激光雷达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雷达是用来探测、定位、跟踪飞机和太空目标,在船舶上精准定位和导航的。在现实中,雷达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监测环境。3D可视激光雷达通过镜头发射出绿色激光束到大气中,经过大气中的分子、颗粒物(云、烟尘等)散射,再由雷达系统接收。激光照到不同浓度、直径、形状的颗粒会形成不同的回波信号。激光雷达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计算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得到不同距离(高度)上的回波信号,从而得到沿光束发射方向的气溶胶粒子分布情况。这种雷达能够准确定位污染物最密集地方的经纬度,帮助执法人员锁定污染源,揪出污染的“真凶”。
NO.8 物联网传感器
实际是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监测体系相比,具有体积小、费用低、布点灵活、用电方便等特点,可以布设的监测点位更多、覆盖面更广,从而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NO.9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功能,统筹气象、交通、地理、经济、工业等相关大数据,结合环境监测大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人口社会信息等,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指导环保部门更好地开展治理工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已经投入实战的手段
捍卫我们蓝天的“科技神器”其实还有很多
没有办法一一列举
这些“科技力量”上天入地,各显神通
支持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