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空间将达万亿级别

星之球科技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06-06 我要评论(0 )   

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不断发展不断融合,每一次信息技术的突破都带来工业生产的进步。随

 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不断发展不断融合,每一次信息技术的突破都带来工业生产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当前全球工业正在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4.0新阶段,新一轮工业互联网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迫在眉睫,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替代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我国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在工业2.0、3.0方面加力“补课”,亟需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变革工业发展方式。
2015年以来国家各个层面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和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力推工业互联网发展以支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特别是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指导我国工业未来10年实现2.0到4.0跨越的纲领性文件。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国务院先后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为中国制造业借力“互联网+”由大变强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从行业大势来看,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本届政府最为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强国”、“网路强国”并重塑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见,未来2-3年“工业互联网”必将从概念走向落地,市场空间将达万亿级别,因此从行业角度看,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势早期,正迎风而上。
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层次来看,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技术基础设施:通信与传感控制设备需求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条件为工业机器提供传感和控制设备是工业互联网的第一步。传感和控制设备的普及是工业互联网崛起的基础条件,如下几个因素其在工业机器主导的经济下合理地加以普及,并使机器和机器的交互更加智能化工业传感器: 作为工业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将成为工业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廉价而高效的传感器及相关应用将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
通信设备及网络:从通信角度而言,工业互联网将以通信技术为通道,通过物联网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上升至云计算与大数据。在这其中,通信技术、连接物联网所需的硬件设备、云计算能力、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等将是工业互联网中极为为重要的部分。而通信技术将是这一切的基础保障。
未来联网终端与移动数据流量都将出现爆炸式增长,预计2010年到2030年将增长超4万倍。与移动流量大幅增加相对应的是联网设备的快速增加。未来全球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的设备总量将达到千亿规模。预计到2020年,全球移动终端(不含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100亿,其中中国将超过20亿。
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也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接近1千亿,其中中国超过200亿。
2010-2030年全球和中国移动终端及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趋势
工业传感和控制设备以及通信技术都在飞速发展,他们作为核心的硬件基础给工业互联网铺平了道路。工业互联网的推进又促进这两项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并带来了大量新的需求,同时也将为这两个行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通信行业的角度来看,5G技术的推进为工业互联网从低延时、高可靠、高密度链接等方面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更为现实的通信能力。而从具体产业链受益益来看,工业级交换机、工业级无线通讯模块等都将重点受益,而工业级传感器方面,其特性与消费级终端的差异在于定制化要求较高,并非如手机具备统一的形态和功能定义,但对于较为通用的类似温度传感、图像识别、重力传感等有望迎来需求的持续增长。
工业互联网运营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推动工业企业管理运营和决策的优化工业互联网运营平台包括各种传统的网络系统所构建的平台,广义的定义包括部署在机组和网络中并广泛结合的工业传感和控制数据以及软件。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和设备加入了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跨越整个机组和网络的传感和控制设备的协同效应。工业互联网运营平台有多种形式。
2010-2030年全球和中国移动终端及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趋势
工业互联网运营平台的实现将传统的分布式工业互联网体系变为集中式体系,同时通过智能的平台部署来有效地整合和管理这些广泛不熟的工业互联网节点。久而久之,不断扩大的平台使得整个机器组合加速学习,并将有助于企业做出最优决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

工业机器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