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中国制造业,到底向德国学什么?

星之球科技 来源:北京晚报2021-06-10 我要评论(0 )   

近日,技嘉公司称“选择低成本、降低质量的方式请中国代工制造”引发轩然大波。低端、廉价、大而不强等刻板印象仍然困扰着我们。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然而,更普遍的现象是...

近日,技嘉公司称“选择低成本、降低质量的方式请中国代工制造”引发轩然大波。低端、廉价、大而不强等刻板印象仍然困扰着我们。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然而,更普遍的现象是,中国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热衷海淘,或舍近求远去海外、海南免税店抢购和扫货,国产品牌常常处于尴尬境遇中。

作为“中国制造”的比较,人们常常提及的是“德国制造”“瑞士制造”“日本制造”,赞叹他们在汽车工业、电子产品,乃至厨具、马桶盖、护肤品上的卓越工艺,工人身上具有严谨细致的匠心精神。

但无论德国,还是日本,在工业化早期都是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横行,也被更早的发达国家英美视为劣质品、剽窃专业户,并非像今天这样受人尊敬。

可见,制造业从低端粗放到高端精良的演进,是一个普遍过程,跟“民族天性说”关系没那么大。

而且,在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迁移史上,德国制造超过英国制造,日本制造超过美国制造,一浪接一浪,后浪超前浪的故事不断上演。

虽然“中国制造”整体上仍有差距,质量、安全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与全球合作中反复训练、与高手过招、不断习得,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进步速度是惊人的。

当前,从“制造”到“质造”和“智造”,提升质量,做强品牌,是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我们也正在这条路上加速奔跑、紧追快赶。以家电、手机、新能源车这三大件为例,家电与德、日家电相比,质量差距缩小了、价格还低不少,更符合中国人客厅升级、厨卫升级的需求;比亚迪、蔚来等造车势力比起特斯拉的差距,远远小于中外油车的差距;华为、小米、OV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

更令人称奇的是,潮玩手办、国潮服饰、美妆、智能小家电等小件生猛崛起,几乎是国外没有的“新制造物种”。

“中国制造”正从简单粗暴、代工组装,越来越多地变成更系统的、更高质量的、更智能的制造,我们面对的其实是高、中、低端制造多元共存景象。

还有一个“怪现象”提供了反面的佐证,同样是“Made in china”的运动鞋、玩具、小家电、大米、速食品等等,外销的质量就是比内销的同款或类似款好。所谓“一流制造外销、二流制造内销”。

也就是说,我们达到了一定层次的制造能力,但眼见的制造业问题某种程度上还掩盖了非能力问题,比如标准差异、观念歧视,等等。

因此,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不能就工业看工业,更深层次上还得聚焦人文问题。如果不关注背后的人的所思所虑,就难以把握本质。

质量基于生产,生产成于技艺,特别是高端制造,工艺的精密性和标准的严苛性,必须基于对规则的敬畏、对产品观的恪守来“往纵深走”。简单说就是“工匠精神”。

这方面德日两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德国中小企业员工年流动率低至2.7%,平均在职33年;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只做一件事”,这种荣誉感会促成工艺手艺的精进,饱含着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无法取代的、书本和理论无法传承的“隐性知识经验”,从而在标准化大生产产品面前具有较高的溢价。

与之对比,我们不少企业的理解是,员工是“人力资源”,是“零件”,往往以保持劳动力便宜为目标,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996、007般地使用,习惯性认为给一线员工涨工资就会失去成本优势,这是很多企业认为“成本上升”“招工难”的逻辑起点。

如果被压在生存线上的员工无法自发产生对质量的追求,甚至在生产线和厂房里还有尊严受损害的情形,那么制造业的发展也将被压低在生存线上。

我们一直在学习德、日的精密制造,甚至成体系地引进理论和设备,却忽视了精髓,正如丰田创始人所说:“我们生产的不是汽车,而是‘人’。”

“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背后虽然有终身雇佣制、强大工会等支撑,但摆脱“抄袭者”标签更为底层的推动力在于成功的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和职业毕业生收入、晋升、地位相当。

我们不必然走同样的道路,但观念结构、教育结构怎么样,最终将映射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上。

未来,制造业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迈向高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要而急迫,只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人口红利”才能在更广的意义上解释为“人才红利”,从而去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中国制造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