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022年,落户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运营已步入正轨。这里孕育着威海乃至全国激光通信产业的“新地标”。1月18日,一场“新春座谈会”热闹举行。
“咱还得在生产能力上再提升”“争取完成批产建设,再造10套产品”……围绕新年计划,科研人员斗志昂扬列出了“创新清单”,只等设备一到位,就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咱们这个产品今年要‘上太空’,争取在6G赛道上抢先一步。”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铁龙拍了拍身旁一个银色的柱状仪器说。
这是全国首套星间激光通信载荷自动化调试总装测控系统。只见在科研人员操作下,一束激光通过平行光管瞬间到达终端,精度不差分毫。
“我们就是在卫星之间架起‘高速路’。”李铁龙解释说,这个比喻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星间传输距离远、环境复杂,更像是在太空中“针尖对麦芒”。
“针尖”是如何对准“麦芒”的?“别看这设备个头不大,安在卫星上,可在4000公里间进行数据传输,形成卫星组网后,老百姓待在家里就能看到中国深空探测器的‘现场直播’。”在一旁调试产品的设计师乔元哲乐呵呵地说,设备在去年10月份研制成功,目前已具备下线生产能力。
这个“全国首套”让研究人员引以为傲。李铁龙说,各国在6G专利方面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实现产业化后,将助力我国在6G领域再次实现领跑。目前,星间激光通信终端产品已经在部分星座建设项目中参与竞标,获得了该领域专家的认可。未来,卫星互联网将转向激光时代,威海也将在激光通信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落户半年多,研究院已经实现了生产能力的基础搭建。谈到研究院当初为何会选择在威海落户?李铁龙说,当时考察时,他看到了威海碳纤维产业、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优势,尤其是威海推动“三链”协同发展的理念,让他把“扎根威海”四字扎实敲在心上。“我们做科研最重视的是‘土壤’,看重这片土地有滋养创新的能力。”李铁龙感叹道。
快要过春节了,研究院科研人员也列下了一串“创新清单”——争取完成2条以上激光通信终端生产线建设,完成国家卫星互联网、威海一号、行云工程激光通信载荷的交付;力争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星间激光通信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威海成为全国激光通信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先行区域……
在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展厅里,一部演绎星间传输景象的展示片循环播放:一颗搭载着“中国制造”的卫星遨游太空,光束四散下,天堑变通途。在星光交汇中,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犹如创新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科技创新加持“三链”协同实现“天地互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