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市场研究

以“光”筑梦 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冲向万亿

激光制造网 来源:科技日报2022-07-27 我要评论(0 )   

华工科技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中国光谷供图)有光,就有未来!自中国第一根光纤诞生以来,追光路上,一系列重磅科技成果在这里闪耀: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首...

华工科技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中国光谷供图)


有光,就有未来!

自中国第一根光纤诞生以来,追光路上,一系列重磅科技成果在这里闪耀: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首个400G硅光模块、首台10万瓦光纤激光器、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飞秒激光“点亮”空气形成真实3D影像……

这里是中国光谷,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桥头堡。

从“0”到“1”,湖北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去年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达6348亿元。湖北光电器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激光设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光谷的光线光纤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

如今,湖北已是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湖北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正加速向万亿级规模冲刺,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自主创新引领行业蝶变

仅有普通冰箱贴大小、厚度不足1毫米的金属片,竟然可以被激光切割成一座“黄鹤楼”。7月11日,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的激光科技馆背景墙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座20平方米大小的“黄鹤楼”。

“大‘黄鹤楼’金属画也是由激光一次性切割完成的,前后用时不到五分钟。”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介绍,基于激光特性开发的激光装备可替代传统装备,可对各类材料进行打标、焊接、切割等,具有精度高、效率高、无污染的特点。

华工科技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一批关键技术,牵头制定了国内激光装备行业的首个国际标准,创造60多个“第一”。

“从2016年开始,我们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就连续6年保持全球第一。”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光纤)的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长飞光纤预制棒直径从2013年的200毫米,到2018年的210毫米,再到现在的230毫米;单棒拉丝长度从2013年的7000公里,到2018年的8500公里,再到现在的10000公里。预制棒直径和单棒拉丝长度两项数据均属于全球最高水平。

同时,长飞光纤率先开发面向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新型光纤产品。其自主开发的G.654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光纤全球领先。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激光)的总工程师闫大鹏说:“目前,国内激光器行业正处在产品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作为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锐科激光将肩负起关键产业链环节自主研发的重任,为推动我国激光产业,乃至整个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表示,在光通信“三超”领域,该集团4年5次打破世界纪录。

万亿产业走廊起势腾飞

“财力一分不留,全部投向产业创新。”东湖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正在探索“光电+X”多元应用产业发展,培育更完善的产业链条。

以光谷为中心,西到孝感、潜江,东至鄂州、黄石,一条万亿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已现雏形。

在长飞潜江科技园拉丝车间里,一根根直径20厘米、长3米的石英“水晶柱”,在2000摄氏度以上高温加热下经过拉丝塔,一根根发丝般粗细的光纤轻盈跃出。

2021年,潜江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同比增长达34.41%。该市聚焦光电子信息、微电子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

“全球每3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用到黄石产电路板;全球排名前10位的显示品牌,有6家用到黄石产电路板。”黄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印制电路板产业为媒,激光、新型显示、电子终端等企业纷至沓来。

2021年年底,黄石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筹划共建武汉东湖(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园,承接光谷溢出的科创、产业资源。近3年,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保持50%的增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3年里实现了倍增。

走进孝感高新区激光产业园武汉领创智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可见车间内一台台激光切割设备有序摆放。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台激光切管机,不到30秒,一个用钢管切割成型的“冰墩墩”就呈现在眼前,外形惟妙惟肖。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孝感十大重点产业之一。2021年,孝感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1家。如今,激光产业园蓄势待发,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正进入快车道。

“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产业创新策源,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率先突破贡献湖北科技力量。”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表示。

英才汇聚筑牢发展基石

光谷光电产业创新的秘诀,在于光谷三十年如一日地扮演创新组织者的角色。

科研梦如何变成实际的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尹周平成功研制了新型显示喷墨装备,解决了显示面板制造领域受限难题。可是,他要将成果在光谷落地,所面临的最难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没有可用的应用场景。为此,光谷投入1.2亿元,为尹周平教授找场景、资金、平台、团队,并建设了厂房。如今,该成果已经顺利完成转化。

这就是科研梦变成实际产业的光谷答案:“一切努力只为让人才舒适”。光谷创造了“双创载体+人才支撑+成果转化+金融保障+产业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服务生态。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根。

鲁国庆介绍,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全球视野引英才,整合了大量优秀企业资产、工艺和人才,并快速形成了跨地域技术平台。

同时,该集团每年安排15%以上的科研和市场人员进行双向交流,“基于市场驱动的科研开发”逐步成为广大研发人员的行为准则,该集团以市场导向,着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要加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徐红星表示,要孵化和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光谷建设。

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中心节点、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区,一个可容纳约4000名高端人才居住的国际社区正在建设当中。未来,该区将成为集聚国际人才服务的世界光谷国际交往客厅。

为吸引聚集一流创新人才,光谷持续放“大招”。

从2012年开始,“3551光谷人才计划”成为东湖高新区的常态性引才政策。

2021年7月,光谷人才计划进入“3.0时代”,在引才、育才、留才等方面愈发多元化。光谷积极推动“鼓励东湖高新区科研人员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的模式,打破了人才流动的边界和身份属性,实现人才和创新资源自由融通。

同时,光谷首创“人才返投”机制,设立了光谷合伙人投资引导基金,明确将人才因素直接与对子基金返投要求和让利政策相挂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应用激光切割焊接清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