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正在通过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给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初出炉的《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将该省五大优势产业的培育目标瞄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另一份同样年初发布的《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让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具象——到2024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万亿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国“独树一帜”的领先地位。
湖北省省长王忠林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用“突破性”形容湖北的产业发展——过去五年是“浴火重生、华彩蝶变,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今年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5大优势产业”。
这种“突破性”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尤为明显——2018年至2022年,湖北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6590家增至2万家,增长20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6653亿元增至1.1万亿元,增长65.3%;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21.77%……
作为科教大省,科技创新是湖北产业发展的底色,王忠林曾用“压箱家底”形容湖北的科教优势。数据显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方阵”。
如今,拿出“压箱家底”的湖北,面对科创与产业双考题,试图写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湖北答卷”。
“追光”:创新、包容是基因,力争突破“天花板”
细看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有很多“从无到有”“零的突破”。1976年,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在武汉邮科院诞生,“追光”之路就此启程。2001年,光谷成立——被视作中国光通信产业发源地,这里走出很多“首个”——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首个400G硅光模块、首台10万瓦光纤激光器、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
拨开光谷的光环,穿过时间的脉络,几十年前写在墙上的“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化作创新、包容的基因延续下来。多年来,光谷总是给予创业者不同层面的政策支持,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这部被称为“光谷基本法”的地方法规,把支持创新创业提升到法治层面。
东风公司也在2023年初明确提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经营将由主要依赖合资业务转向合资与自主并重,产品则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转向节能燃油与新能源并重。
叶青分析,湖北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整车品牌较多,东风、小鹏、威马、吉利等车企都在湖北布局整车生产,二是湖北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方面的投入很大,三是氢能汽车等发展得也不错。
2022年初,襄阳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襄阳比亚迪产业园,包括动力电池生产线及零部件、零碳园区及汽车零部件等项目,产业园将分3期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100亿元。
全程参与见证比亚迪落户襄阳的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岩告诉记者,襄阳本身的汽车产业基础比较好,但又亟待转型升级,于是在2021年底敏锐捕捉到比亚迪有意向布局中部地区信息后,襄阳政府迅速开启与比亚迪的对接,多位市领导带队赴比亚迪谈判,从对接到签约,仅用了96天。“我们引进比亚迪,就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风口,既能有效弥补襄阳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短板,更能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力和凝聚力,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业态,从而提升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王岩说。
比亚迪的消息透露,襄阳园区一共规划16条电池产线,目前,一模块基建内装均已进入收尾阶段,8条线产线已全部投产,二模块基建已开始收尾,内装即将进入收尾,截至当前已投产2条线,预计今年三季度16条产线可全部完成投产。届时,将形成30GWh的产能,可满足60万辆整车装配,产值可达14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除比亚迪外,中航锂电、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巨头也陆续在鄂布局投资,“十四五”规划产能达到350GWh。
从东风到襄阳的比亚迪产业园,可以看到,湖北的汽车产业正全面求变。
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98%,但“超车”模式已开启,今年初,《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任务清单》正式印发,力争到2024年,实现湖北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跨越万亿台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上述方案构画了新的发展格局——发挥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以“一谷”(“中国车谷”)为核心、“一廊”(“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支撑、“多点”(“宜荆黄黄”)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变革已开始向智能化变革趋势转变,湖北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曾用“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创新潜力大、投资来势猛”形容湖北汽车产业的优势。或许,在如今的窗口,湖北可以抓住。
数字经济:与优势产业结合释放倍增效应
2022年,湖北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日前湖北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18年-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8.01%,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同时,武汉市持续加强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和发展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科教资源、“光芯屏端网”、新基建等为湖北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保障。
湖北武汉是五个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之一,据中国信通院陈剑等人的论文,我国国家顶级节点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向工业发达且业务需求多的省市倾斜;向网络保障能力强的网络运营单位倾斜。
自2018年11月22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上线以来,三年内增长近50倍,累计标识解析注册量突破100亿。目前,武汉顶级节点辐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实现中部四省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
近年来,多个龙头企业落地湖北。记者从腾讯获悉,早在2017年,该公司就与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湖北省智慧城市和数字产业发展。此后,双方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数字经济与优势产业结合释放倍增效应,腾讯正是其中的参与者。比如,腾讯牵手东风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目前智能座舱、数字营销、汽车安全等合作项目已落地;在医疗领域,搭载“腾讯觅影”AI的应急专用CT装备在疫情暴发期先后部署武汉众多医院……
数字经济的发展被赋予更大期望,《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5500亿元,力争达到58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先导区、数据要素聚集区、中部地区数据治理样板区和新型基础设施中部枢纽节点。
在布局上,依托当下的“强省会”“双支柱”(襄阳市、宜昌市)格局,支持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上向襄阳、宜昌倾斜,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三大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鼓励鄂州、荆州、十堰等地加快智慧物流、智能家电、绿色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特色布局,形成“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