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陈焕春(科前生物)
02
黄立(高德红外)
1999年,黄立创立高德红外。历经20多年发展,公司已成长为国内红外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生产红外探测器芯片、红外热成像光电系统等产品。
目前,高德红外已打造出一支70余名型号总师(副总师)、80余名项目负责人和近百名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核心人才队伍,研发人员1800余人。其中,10多人(团队)获得国家省市人才称号,21人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并获得机械、电子信息两专业的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先进红外探测联合实验室、图像识别与飞行控制联合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
这些政策和平台,对高德红外人才引进、人才创新、稳定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
黄立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被授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荣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并入选首批湖北省特级专家。
一直以来,高德红外对国内外各类顶尖人才求贤若渴,诚邀海内外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航天等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加入。
03
王肇中(光谷量子)
带领团队创造奇迹
04
肖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2015年,肖希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所获得的60万元科研经费,成为他开展硅光芯片产业化的“第一桶金”。
2018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揭牌,成为全国第四家、湖北省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肖希出任总经理,带领团队加速开展硅光芯片技术攻关。
5年来,创新中心先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相继实现多款高速光收发芯片的国内首产或首次出样,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从“几无所有”到“多点突破”。其中,100G/200G/400G系列硅光相干收发芯片和模块已规模商用;400G数通硅光芯片和模块通过了国内数据中心和超算客户的系统评测。
肖希还带领团队致力于硅光芯片极限性能探索,5年里将硅光芯片速率提升了10倍。2021年,创新中心联合相关单位研制出首款1.6Tbit/s硅光互连芯片,实现了我国光芯片向Tbit/s级的首次跨越。
今年,他们再次取得突破,研制出1.4Tbit/s硅基相干光芯片并完成封测验证。这款芯片集成度更高、功能更强大、传输距离更远,可单片承载1.4Tbit/s光信号传输数百公里,为“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和“东数西算”工程实施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光芯片技术方案。
05
陶金(中国信科)
扎根基础研究 点亮一道道光
陶金博士所在的团队,是中国信科集团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光系统研究室。
光系统研究室拥有“三超”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超高速光接入系统与架构、实时数字信号处理与子系统、先进光电材料与器件等一系列前沿研究方向。完成了国内首个传输容量超10Tbit/s、传输距离达到10000公里的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实验结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标志着我国在超长距离、超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次重要突破,将对我国跨洋和洲际光纤通信产业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2022年,陶金博士带领的团队,研制出可量产化的硅基超表面波束控制光学天线芯片,实现了国际上首个超表面高速全双工光无线广播通信系统。该系统支持的下行和上行链路速率分别高达100 Gbps和10Gbps,兼具三种灵活的用户切换操作模式,超表面芯片的有效尺寸小至2mm×2mm,成果发表于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其团队成员中,3人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1人当选“光谷产业教授”,享受到了子女入学等光谷人才服务政策。
06
熊良明(长飞)
致力于从0到1 引来一批人才
熊良明,2010年受第三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牵引回国,入职长飞成为公司第一位3551光谷人才。华创会、“333”等众多人才交流活动,不断加深他对湖北、对光谷的了解。
来长飞后,他一直在研发中心、集团创新中心从事科技创新、业务孵化等工作,“跑”头2-3棒,从0到1。
如今,他主导负责的5项业务,都已导入到生产线,也助推一大批人才引进和成长。如今,长飞已有10多人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
来长飞12年,熊良明担任长飞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发展。长飞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11年初获批、2013年建设验收、2017年底评估、2022年优化重组,到如今获批成为我国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如今,熊良明团队正按照相关要求,加快推进重组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如何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如何从海内外吸引、引进、用好所需之人才,正是他们思考和着手突破的议题。
在一棒又一棒的人才接力下,成立35年的长飞,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及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07
杨代常(禾元生物)
2006年,杨代常教授创办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7年持续创新,公司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国内首创的水稻胚乳细胞重组蛋白表达平台、重组蛋白质纯化平台和长效药物技术平台,让“稻米造血”照进现实。
如今,公司年产10吨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智能化原液生产线和100万支制剂车间已经建成投产,7个医药管线进入临床前、临床研究。其中,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了中美双报的临床I期研究,结果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II期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的疗效不劣于血浆来源人血白蛋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正在开展临床III期研究。
让企业从0到1突破的核心是人才。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享受国家省市人才政策,连续2年有员工获评3551光谷人才,且符合条件的人才持续增加。
禾元也建立起自身人才生态圈,为高端人才提供免费公寓和住房,通过股权激励人才,极大激发了人才的创新热潮。
08
刘振林(华日激光)
光谷产业教授助力打造激光“梦之队”
2016年,刘振林博士一引进到光谷,便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100万元配套资金让他顺利在光谷安家、迅速开展工作。
作为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振林主要负责超快产品线运营和飞秒激光前沿技术研发工作。团队中两名非湖北籍人才,均享受到了省市区人才政策,让他们备受鼓舞,积极投身公司研发创新。
2021年,刘振林又入选“光谷产业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更加密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学生到企业做研发,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密切。
如今,华日激光已组建起一支专注于超快激光器的高水平研发团队,7名3551光谷人才,牵头和参与四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湖北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打造出了一支超快激光铁军。公司也迅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超快激光器生产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航空航天、消费电子、激光医疗等领域。
目前,华日激光正持续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打造一支国内一流的激光“梦之队”。
09
李春江(敏声)
卓越工程师大赛夺冠,不断突破前沿技术
10
孙雷蒙(华引芯)
5年,从“3551冠军”到“潜在独角兽”
2018年刚回国创业,孙雷蒙便受到光谷追“光”产业生态及3551人才政策的磁力吸引,参加了2018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并获得冠军。
此后,他享受到“3551光谷人才计划”政策全程助力,从创业融资、资源对接到人才引进、员工安家落户。一战成名,他创办的华引芯,也获得了资本界的广泛关注,至今已完成4轮融资,累计融资超数亿元。3551大赛,让他接触到了更广阔、更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
创业5年多,“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政策效应,赋能华引芯吸纳多名高端优质人才,建立起完善科学的人才梯队,多名核心成员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为华引芯招贤引智、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人才支撑,公司持续保持对前沿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投入,自主研发的倒装、垂直、高压、Mini/Micro光源芯片及其封装器件、半导体光器件的光电性能均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百余项,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半导体光源“IDM”厂商。
5年时间,华引芯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
11
王慧龙(极意网络)
2021年以来,王慧龙相继获得“3551光谷人才计划”青年人才、高端管理人才称号,东湖高新区向其公司和个人提供总计100万元的创业资助。
王慧龙,武汉极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首席财务官。该公司是一家利用创新技术,帮助企业鉴别异常流量,洞察价值数据,将数据价值最大化的服务商。
受疫情影响,2020年初,公司3个月无法正常运转。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新区政府100万元的创业资助有力地帮助了公司提振信心。此外,光谷3551人才政策对于人才子女入学、企业投融资对接、生活服务等提供全方位便利,极意网络很快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公司先后获得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团队成员稳定,并招收了不少从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才。公司也迅速壮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成都成立分部。
目前,公司业务在20个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覆盖率超过50%,涵盖航空、电商、游戏、金融、地产、教育、政务等多个领域,与Airbnb、华为、小米等全球32万家企业达成合作,每天提供超14亿次的安全防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