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黄土高坡上走出来的苦孩子”,刘兴胜并不介意袒露自己的过去,或许这也是他一直都对未曾见过的世界有所向往的原因。但当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他却选择放弃国外的高薪职位,回国创业做出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炬光科技,在被西方长期垄断的市场里,给激光器装上了“中国心”。
黄土高坡走出的“苦孩子”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用在刘兴胜身上最合适不过。
1973年,刘兴胜出生在陕北绥德县的一个小村落里,如果单就出身和环境来看,保送大学、北大硕士、留学博士直至成为百亿上市公司掌舵人等等这些未来发生在他身上的经历都会让人难以置信。
但或许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造就了刘兴胜坚毅的品格,他的朋友曾这样评价他:是陕北农村的阳光、水、杂粮、农活、穷困的村子以及没有电、没有柏油路的环境,给了他强壮的身体,朴实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所以他一直在不断努力向上。
1995年,刘兴胜被保送至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三年后的1998年,他又取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并有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能够出去“见见世面”,是这位“山里娃”一直以来的愿望;又一个三年,刘兴胜取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该专业历史上“毕业最快”的博士,同时成为该校首个获得以校长命名的“研究卓越奖”的华人博士学生。
毕业后,刘兴胜留在美国企业工作,先后在康宁、相干和恩耐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任职。期间刘兴胜取得不少科研成果,他研制出当时世界最高纪录的开放式多模半导体激光器,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芯片倒装技术,彼时的他已经拥有6项美国专利和国际专利。
实验室当家 5年突破9大核心技术
在选择回国前,大部分人眼中的刘兴胜已经相当成功,因此回国的决定在当时令许多身边人不解。
2007年,刘兴胜举家回到西安。至于其中缘由,他后来解释:当时因为业务原因,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国。那时他发现,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能够实现国产,国外产品价格势必大幅度降低,中国人为什么要花这号钱?”带着这样的想法,刘兴胜在西安创办了炬光科技。
激光器是先进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尤其是高功率激光器过去一直被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叠阵”技术。叠阵,相当于激光器的“心脏”,直接决定着激光器的功率,刘兴胜所要做的就是给激光器装上“中国心”。
▲ 炬光科技半导体集成电路晶圆退火应用 ©炬光科技官网
炬光科技成立的前5年,公司并未有实质性的经营动作,而是一心全在科研上。刘兴胜自己打趣道,当时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科研所。那段时光,他与公司的许多工程师把实验室当成家,累了困了就躺在地板上休息一会,睡醒爬起来继续干。
靠着这股拼命的精神,刘兴胜和他的团队攻克多个难题,例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的热管理、光谱控制、性能稳定性控制等9大核心技术,他们生产的12大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器产品,打破了激光器依赖进口的局面。
如今的炬光科技,已经横跨光子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多个领域,也开始从提供原材料、元器件到输出完整解决方案的发展,在汽车应用、泛半导体制程和医疗健康领域开始布局,公司拥有的境内外专利超过420项。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壁垒造就的产品力,众多“大厂”成为了他们的客户,一些实验场所使用的大功率激光器同样来自炬光科技。随着炬光在光子领域的布局不断加速,未来炬光会在更多领域和更多知名企业展开合作。
自嘲“脑子里总是少一根资金的弦”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刘兴胜坦言,“从做科研到做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自己也踩了不少坑。”
他一直记得,曾经有个芬兰潜在客户找到公司合作,提供了产品技术指标,要求提供样品,并声称自己的需求量很大。为了接下这个“大项目”,刘兴胜团队投入全部精力,3个月即做出样品,但最终对方却“放了鸽子”,连样品都没有接收。这种因为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带来的损失,对于刘兴胜来说无疑是惨痛教训。
当炬光科技进入快速发展期,订单开始迅速增多,但和很多科创企业一样,资金问题也同样“找上”了他们,最难时企业账户现金不足10万元,企业生产差点停转。为了解决危机,刘兴胜只能四处求助,找遍主要社会关系,所幸最后挺了过来。
经过前期的“摸爬滚打”后,刘兴胜自己总结出了经验,那便是要重视市场研判与客户需求。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科研人员搞企业脑子里总是少一根资金的弦,必须转变理念才能更好地发展。”
刘兴胜身上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点是,其创立的炬光科技在陕西首次做到“全员持股”。2022年4月炬光科技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其中激励人数高达591人,占公司员工总数733人的80.63%。如果剔除100多名海外员工,已经接近于“境内全员持股”。
这显示出刘兴胜在管理层面“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价值观。
如今的炬光科技,已发展成为全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应用领域有影响力的公司和品牌,在西安、东莞、海宁,以及德国多特蒙德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均配备核心技术团队,同时被媒体评价为2023年十大半导体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总市值规模一度超过百亿。
今天,硬科技之城已经成为了陕西的浓厚底色,一大批面向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硬科技企业在陕西生根成长,在取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发展,为科创路上的“后来者”们树起了标杆。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指引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断加速,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生态已经形成,伴随“三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助力,相信在未来,诸如刘兴胜这样的“学霸”创业之路无疑将更加通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