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董永军博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飞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这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到南京创立了光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激光晶体材料等产品。回上海二次创业的缘起,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他为项目经理,负责实施“激光晶体材料”项目。实施这个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单位,就是芯飞睿公司。
这家落户宝山区的初创企业是“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芯飞睿的科研和管理团队持股90%,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持股平台持股10%;上海长三院与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在两年内按照1∶1资金匹配,各出资1500万元支持公司产业化攻关,并保留转股期权。
所谓“先投后股”,是财政资金以科研项目支持方式投入科技企业,在企业完成科研任务并获得社会融资后,前期投入转化为股权。这项改革有利于推动引领性技术成果转化,也有利于培育“全过程创新”生态。
总部位于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6月揭牌成立、总部位于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创中心,是中央和长三角三省一市布局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作为牵头建设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长三院在强化“全过程创新”、促进“全链条加速”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年2月,长三角国创中心与宝山区委区政府联合举行合作项目签约大会,以“先投后股”“拨投结合”模式实施“激光晶体材料”和“泛半导体真空腔体”两个重大产业化技术项目,并共建数字医疗技术研究所。
“随着实验室建设和生产基地的逐步投入使用,我们计划下个月启动市场化融资。”董永军博士告诉记者。通过财政资金的“先投后股”,总投资1亿元的新一代集成化激光材料及微型化激光器件总部和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包括激光晶体材料精加工生产线、激光晶体材料集成生产线和激光器件封装生产线。
在芯飞睿公司,记者看到了光学镀膜机、精密抛光机等一批高端装备,以及颜色和形状各异的激光晶体。晶体是由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物质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而成的固体,具有规则的外形,宝石、水晶就是天然形成的晶体。作为固体激光器的材料,激光晶体在人工环境下生长出来,要求原子排布近乎完美,技术门槛很高。
芯飞睿公司研制的激光晶体 。潘仁浩摄
长期以来,高端激光晶体材料及器件工艺被一些国外企业垄断,限制了我国激光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个痛点,董永军走上了创业道路,成为同时在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工作的“跨界”科学家。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掌握了提拉法、下降法和助熔剂法等多种激光晶体材料生长技术,研制出适合不同晶体材料的无损集成技术,突破了固体激光器散热困难、调校复杂、可靠性低等产业瓶颈,并开发了一系列集成化激光晶体产品。
走进芯飞睿的实验室,公司董事会秘书高鹏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微型化激光器件。它只有5角钱硬币大小,却集成了3种不同的激光晶体材料。“我们公司掌握了无损集成技术,可以让器件具备多种激光晶体的功能。”
落户上海后,芯飞睿与南京的光宝光电公司形成了长三角联动关系——芯飞睿的定位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作为芯飞睿子公司的光宝光电负责大部分产品量产。
很快,董永军就尝到了落户上海的甜头:“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实力强,可以高效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我们已招到20多位相关专业的研发人员。”据介绍,芯飞睿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激光晶体和器件的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