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深度解读

中国本土激光雷达公司或临商业化拐点

激光制造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4-02-21 我要评论(0 )   

随着2023年成为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指点到点辅助驾驶)落地元年,为迅速“开城”,抢占新一轮智能比拼的制高点,业内主流主机厂纷纷推出搭载激光雷达车型...

随着2023年成为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指点到点辅助驾驶)落地元年,为迅速“开城”,抢占新一轮智能比拼的制高点,业内主流主机厂纷纷推出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带动激光雷达销量加速起飞。

本土供应商经过过去几年的“拼杀”,开始牢固占据全球市场的第一梯队,但受限于激光雷达总体市场规模尚小,以及主机厂的价格战、激烈的同业竞争,产业公司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如何在满足主机厂降本需求的同时,实现高性能的产品快速上量,以摊薄支出实现净利,最终留在牌桌,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激光雷达公司的首要目标。

记者从业内专家处获悉,激光雷达厂商正在通过技术迭代、结构优化等手段进一步降低成本,预计5年内车载激光雷达售价将降至千元级别,而受益城市NOA车型在国内迅速渗透,本土激光雷达公司目前或正面临商业化拐点。

本土产商打出“新世界”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2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在汽车市场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4亿元。受益于政府对自动驾驶的政策推动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市场,于2030年约占全球市场的34.6%,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4.2%。

在供应链端,2024年开年,本土头部厂商纷纷发出捷报,单月、全年交付量再创新高。

禾赛科技(HSAI.O)宣布2023年12月的交付数据成功突破5万大关,2023年全年激光雷达交付量将超越先前22万台的指引。

速腾聚创(02498.HK)官宣去年12月,激光雷达单月销量破7万,而2023年Q4,激光雷达产品销量达到15.1万台,同比大增545.30%,超过前三季度总和。

此外,早前图达通已宣布2023年车端交付量超15万台,增长率超100%。按头部厂商披露的销量数据预估,2023年全年国内激光雷达销量或将突破60万台。

从装机量看,第一梯队已经出现,皆为国内本土厂商,市占率则在八成以上。

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激光雷达厂商装机量排行前四为禾赛科技、图达通、速腾聚创、华为技术,分别占据37.3%、27%、22.8%、11.8%的市场份额。

Yole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法雷奥份额第一,达28%。速腾聚创、大疆、图达通、华为和禾赛科技等国内公司合计达26%;而到2023年,其预计国内厂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和图达通将以46%、26%、12%的出货数量占据全球市场的前三名。

与之相对,海外大厂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却在不断收缩战线。

2023年9月,已在激光雷达领域投入研发长达近3年的博世,突然宣布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上市时间”,将放弃自研激光雷达。

此前,采埃孚曾投资约1亿美元参股激光雷达“鼻祖”Ibeo。而随着Ibeo在2022年申请破产,也象征采埃孚的入局或无疾而终。

“中国的供应链坚信智驾路线,更愿意投入早期的研发,帮助激光雷达厂商共同实现了量产上车;同时像博世这类大公司,投入的方向很多,会在众多方向中做取舍,激光雷达可能当前而言对它们不是最佳的选项。”图达通全球市场负责人袁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外零部件巨头做出这种选择,应该是效率上卷不过国内厂商,比如博世中国,之前几年在他们全球集团内的话语权也不是很强,需要服从内部的全球战略,导致配合国内主机厂开发的节奏会很慢。”某熟悉国内主机厂的智能汽车供应链专家也对记者表示。

激光雷达为什么必须?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L2向L3+过渡阶段。Canalys最新报告,2023年Q3,全球配备L2+辅助驾驶功能(ADAS)的轻型车销量达到63万辆,搭载率达3.1%。其中中国市场L2+渗透率连续三个季度全球第一,在Q3达到5.7%至35万辆。

在衡量整车智能化程度上,业内形成了某种大略的划分标准。首先是能够实现基本的L2功能,包括ACC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自动泊车等;其次是在L2基础之上,可以满足高速NOA功能,可在A点到B点的过程中实现自动上下匝道、自动超车、变道等能力,不过限定使用区域为特定高速公路等;最后是城市NOA,即可进一步在复杂城区道路满足高阶辅助驾驶需求。

2023年是城市NOA爆发元年,成为各家主机厂内卷的新战场,而开城速度(可以使用城市NOA的城市数量)成为衡量主机厂智能驾驶实力的表观指标与营销卖点。

去年年底,理想汽车宣布城市NOA的开城目标是110个城市;今年1月,小鹏宣布城市NGP已落地243个城市;2月初,鸿蒙智行宣布问界车型升级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全国都能开”。

要实现城市NOA,现在业内主要有两种方案,即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和绝大多数国内主机厂选择的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在内的融合传感器方案。

“国内车企的纯视觉路线起步较晚,落后于特斯拉至少2-3年时间,这些企业的算法架构尚未完全成熟,同时面临着数据规模较小和训练算力不足的挑战。单纯依赖视觉算法的迭代无法满足落地城市NOA。”禾赛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该负责人解释,激光雷达拥有不受环境光线影响、真三维、高置信度等优势,成为了智能汽车里的“隐形安全气囊”,无论是面对黑夜、异形车等corner case,还是城市复杂多变的交通路况,都需要激光雷达高清三维感知能力的加持,才能让智驾系统拥有足够高的安全冗余。

“从产品性能角度来说,纯视觉路线本身存在天然问题,比如在一些暗光条件下,就不如加了激光雷达的传感器融合路线。我们对车企有过调研,主机厂有一个感受,要实现高速NOA,可能4D毫米波雷达就足够了。但是国内还没有哪家主机厂敢说依靠纯视觉可以实现城市NOA。”前述智能汽车供应链专家也表示。

理想、小鹏、问界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率先量产落地城市NOA,以抢占用户心智,而这些新车型几乎都搭载了激光雷达,某种程度表明,行业对于激光雷达上车的必要性已形成某种共识。

技术收敛下快速降本

最近一段时间,预计于2024年量产上车的4D毫米波雷达,由于在传统毫米波雷达基础上,增加高度信息,点云密度大幅提升,具有更精确的感知能力,同时其成本仅千元左右,投资界出现不少声音,认为其具有替代激光雷达的潜力。

“在性能上,4D毫米波雷达还不能与激光雷达相比,现在4D毫米波雷达的角分辨率(该参数越低,代表点云数目越多,感知能力越强)大概是1º以上,而当前激光雷达已经可以做到0.1°了,差了一个数量级。”上述智能汽车供应链专家称。

不过激光雷达当前的成本的确是个问题,记者从业内获悉,主机厂对激光雷达最终希望的心理价位大概是1000元/台。目前其市面上的价格普遍在3000元/台以上,降本压力不小。

“车企对于激光雷达的性能是认可的,担心的点主要还是成本问题。激光雷达优于4D毫米波雷达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分辨率更高,性能更好,另外,则是已经迈过了车规级的门槛。而不足之处是在于其成本。值得欣喜的是,激光雷达成本正处于快速降本的道路上。”CIC灼识咨询高级咨询顾问程翔对记者说。

在技术上,收敛到平衡成本与性能的量产方案,是当下许多激光雷达厂商的选择。

从发射器件而言,此前905nm和1550nm是普遍采用的两种波长(理论上,波长越长,探测距离越长,实际量产成本也更高),而在扫描器件上,MEMS振镜与转镜各擅胜场。但过去两年来,为了实现快速量产,不少厂商开始转向“905nm+转镜”路线。

“面向极致降本的905nm的方案,主要是面向L2+级别的产品,追求性能和性价比的平衡。这个方向是过去几年国内主机厂的主要需求。对于这个方向,图达通推出了灵雀Robin系列产品,今年将正式上市。”袁星说。

“目前只有905nm的激光雷达能被芯片化,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进步、新工艺提升激光接收器灵敏度,目前,905nm激光雷达的测远已经能提升至250米以上,一两年后1550nm就不再具备测远优势。”前述禾赛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MEMS振镜方案,该负责人认为,MEMS会随着振镜口径增大,可靠性迅速衰减,成本快速上升;而且点云规整度差、激光器数量少,单个失效后果更严重、激光器的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寿命缩短、受振镜尺寸限制,性能和可靠性难以兼得。

不过,深耕二维MEMS振镜路线的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MEMS扫描具有无机械磨损,寿命长,功耗低的优点,而且整机体积小,也没有传统机械扫描的噪音和振动传递,方便在任何位置布置。同时受益于光电器件的性能提升,在不提升口径的情况下MEMS技术路线的测距性能也超过了250m,完全满足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

该负责人透露,截至2023年12月,速腾聚创二维MEMS扫描方案的M系列产品,已拿到21家车企及Tier 1的62款车型定点,为12家客户完成24款车型的SOP。“我们始终认为,技术更重要的是方案设计与客户需求的匹配是否达到最优。每家的技术储备不同,会设计出不同方案。”

记者从业内获悉,主流激光雷达产商与主机厂都有年降的约定,降价范围在5%上下。同时行业玩家还不断通过优化光机结构设计、芯片国产替代、通用芯片向专用芯片过渡等手段持续降本,不少专家预估未来5年内激光雷达成本可降至千元/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光电,营收,激光,激光企业,激光雷达,激光制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