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卫星定位就能够在任何环境中自主地、隐蔽地实时解析出航空器和潜艇的位置和姿态信息,这种能够从方寸之中窥见天地、精度极高、抗干扰极强的仪器,便是激光陀螺仪。
退役军人、湖南二零八先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广锋和这项尖端科技打了20多年交道。
从高校研究员到自主创业,从青春年少到年逾不惑,他一直死磕这项技术,致力于研发更尖端的仪器。“为了国家所需奋发图强”的军人本色,始终深深地刻在他的骨子里。
为中国激光陀螺技术跻身世界前列默默耕耘
1999年,卢广锋在南开大学就读期间被选拔为全国首届国防生,一脸懵懂的安徽小伙从这里开始了自己19年的军旅生涯。
2003年夏天,卢广锋被保送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光电学院读研究生。他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国防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激光陀螺研究所,看到208科研室的门牌时,心中“满怀忐忑与期待”。
20世纪70年代,激光陀螺仪在美国研制试用成功;80年代,法国开始将其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在深海深空等场景下,一旦卫星失去作用,激光陀螺仪便是潜艇、飞行器的“保底装备”。然而,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激光陀螺仪是一道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面对我国激光陀螺技术落后先进国家10年的窘迫形势,年近古稀的激光陀螺专家高伯龙院士带着弟子们穷追不舍,夜以继日。
2008年,卢广锋已成长为国防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的一名研究员。这年春节,他负责的某个激光陀螺型号的研究陷入困境。
大年初一,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卢广锋一边想着实验一边裹紧身上的棉衣走向208科研室。还没走到就听到科研室里传来声音,卢广锋快步走过去,打开门,却看到高伯龙院士弯着腰正在指导博士生。
看到眼前的场景,卢广锋一时间说不出话,身处寒冬,他却感到内心火热:“已是八十高龄的高院士尚且奋战在一线,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该为了国家所需奋发图强!”
最终,卢广锋成功破解了研究中的难题。他也下定决心,无论在哪一个岗位,都绝不辜负身上的军装,绝不辜负鲜红的国旗。
208科研室15载,卢广锋跟随高伯龙院士等人的脚步,为中国激光陀螺技术成功跻身世界前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部队和在地方,责任都一样,就是服务国家
2018年,又是一个冬天,卢广锋阔别他耕耘了15年之久的208科研室,去闯荡自己的一番事业。
他把公司命名为“二零八先进科技”,继续从事惯性传感器研发。他说,“一是对老师和同事们的不舍,二是警醒自己不要忘记‘208’的严谨认真与追求卓越。”
“在部队和在地方,其实责任都是一样的,就是服务国家。”卢广锋把“硬科技助推中华民族重返世界之巅”的标语挂在公司会议室墙上,时时提醒自己,纵然已经退役了,但要不忘初心。
二零八先进科技刚成立时困难重重。一方面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卢广锋自己也面临从科研工作者到公司管理者的转型,他又一次陷入困境。
卢广锋回忆起无数次在“208”跟着老师们死磕难题的日日夜夜,回忆起战友们不畏艰难的斗志和精神,“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卢广锋咬紧牙关,一边学习管理知识一边广纳贤才,“终于扛过了最难的起步阶段”。
如今,二零八先进科技突破性完成了国内首款激光陀螺驱动系列功能芯片的研发,实现了我国激光陀螺仪电路的低成本国产化;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边长米级以上的主动式大型激光陀螺原型机的构建,为后续国家大科学装置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时,看着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武器装备,里面装着我们参与研发的激光陀螺仪,我不停地用手机截屏。”身为军人没有参与阅兵的遗憾,卢广锋的激光陀螺仪帮他圆了梦。
“未来,二零八在进一步迭代激光陀螺仪的基础上,将继续研发更为高精尖的半球谐振陀螺仪,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这一仪器的国家。”卢广锋信心满满。
在这个七成员工都是科研人员的公司,卢广锋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位科研工作者。他说,做科研的时候,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个“20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