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米磊:硬科技投资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跋涉 中科创星行至中流|对话2025

激光制造网 来源:科创板日报2025-02-22 我要评论(0 )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宏大棋局中,硬科技是关键落子,作为重塑产业格局,驱动经济转型的“能量引擎”,正备受瞩目。风投时代的钟摆也来到了硬科技这端,AI、半导体、新能源...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宏大棋局中,硬科技是关键落子,作为重塑产业格局,驱动经济转型的“能量引擎”,正备受瞩目。

风投时代的钟摆也来到了硬科技这端,AI、半导体、新能源……这些硬科技赛道吸引了一级市场上的主流资金。在时代浪潮下,硬科技投资的意义超越商业范畴,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每一笔成功的投资,都可能孕育出改变生活的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但与此同时,市场分化持续加剧。如何在国资LP与市场化资金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以耐心资本培育硬科技产业,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今日,《科创板日报》与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展开对话,探讨硬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与国资LP的协作经验,以及如何在长周期中实现技术价值与商业回报的共赢。

作为一家知名的硬科技领域早期投资机构,中科创星过去一年的成绩斐然,在市场的超额完成北京三期基金募资的同时,年内投资超80家硬科技企业,被业界戏称为“年度最忙VC”。

Part1 行至拐点

《科创板日报》:中科创星作为国内起步较早的硬科技VC,过去十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米磊:2013年刚起步的时候,募资非常难,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对于硬科技的认知。一直到2019年,华为及其附属公司首次被美国加入限制名单,国内资本市场开始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同一时期,科创板的推出也给了市场更多的信心和渠道,硬科技投资由此打开了局面。

中科创星成立的11年里,我们总共募了七期主基金,其中在北京就有三期,每期基金都按照募资的节奏有序设立。

《科创板日报》:中科创星募资越来越顺利是不是更多有赖于国资LP的支持,市场上有种说法是你们是国资最青睐的机构之一,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米磊:从结构来说,中科创星的LP中市场化资金的占比近年来反而在上升,如今市场化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的占比相当。国资LP确实是我们基金的重要支持者,在早期占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这可能是因为中科创星的投资理念、投资方向跟国资LP的需求天然契合。

国资LP不仅看重经济价值,更重视产业培育和孵化。因此,国资LP对于GP的行研能力、投后管理都比一般的LP要更严格。而且因为其特殊属性,国资对于收益预期的稳定性也有着明确的诉求。

这几点,对于中科创星来说都比较匹配。尤其是我们倡导的ESK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经济价值之外,我们同时关注社会价值和知识价值。在投资时,会根据财务表现、社会效益、技术创新来判断硬科技项目的质量。这三个方面基本契合了国资LP的投资需求和期望。

硬科技投资需要“打明牌”。国资LP需要清晰的产业规划,而中科创星积累的光子、半导体、航天等领域的全面布局,能快速响应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需求。”

不过,国资LP在流程上较市场化LP更为复杂、严谨,这要求GP在沟通和流程管理上都下足功夫。我们也要多花精力、多花时间,让所有工作都有完善的Sop流程,不能拍脑门或者随性去做。

《科创板日报》:国资和市场化资金都是重要的LP,中科创星要如何平衡市场化资金和国资的不同需求?

米磊:要平衡这两者的需求确实是有挑战的。市场化资金主要看的是GP的业绩,得让LP相信投资团队能够稳定创造很好的财务回报,而国资在财务回报之外,更重视产业培育。对GP来说,要像六边形战士一样,得有全面的能力,才能拿得住两种类型的资金。

不过,市场化资本里面也有分化,从我们接触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业绩回报为核心的财务投资人,另一类则是产业资本。跟我们合作的LP很多都带有产业资本的属性,例如上市公司和产业龙头。中科创星与这类LP大部分都是因项目结缘,比如有的产业资本看好光子、AI赛道,关注到我们之前投的案例,因为这些项目的积累,愿意跟我们合作,希望实现产业布局和财务回报的双赢。

对于不同类型的LP来说,能不能持续挖掘出好项目才是关键,只是国资希望在此基础上还能提升产业布局。即使是财务投资人,在出资基金之外,有的也会希望能跟投一些好项目。对于中科创星来说,挖掘项目、培育产业是底层能力,在光子技术的赛道上就是这样做的。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光子产业的投资机构之一,我们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累计投了150多家光子技术上下游公司,经历了赛道从默默无闻到成长为AI算力的基础设施的过程,行业热度随之水涨船高,现在逐渐进入收获期。

《科创板日报》:完成了三期基金的募资之后,中科创星的在管资金规模超过110亿元,怎么定义现在这个阶段?

米磊:在我看来,其实才刚刚熬过了最难熬的时间。我常说硬科技是“十年磨一剑”,前十年的增长、回报都是慢的。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郭靖和杨康”。杨康聪明,适合练外功,刚开始进展很快,但到后面速度就慢下来。郭靖更专注、单纯,适合练内功,看似一开始落后于人,但内功修炼到家之后,后面进展会越来越快。

最终成长为一代大侠的都是内功大成者,我们现在算是熬过了第一阶段,还在探索的路上。不过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发展提速了,无论是被投企业的成长速度还是我们的业绩情况明显比前十年好很多。

PART 2:风险&产业复利

《科创板日报》:硬科技项目孵化周期长,如何应对LP对短期收益的焦虑?

米磊:早期项目的退出不依赖IPO。我们通过老股转让、并购等方式实现流动性,即便回报倍数有限,但能保障资金循环。更重要的是,硬科技企业遵循指数增长规律——前10年投入远大于产出,一旦跨越拐点,产业复利的红利显现,价值将爆发式释放。

比亚迪做了20年电动汽车,早期也有股东因不看好而清仓,但坚持到现在的投资者获得了百倍回报。风险投资的本质是用当下的不确定性换取未来的确定性,而耐心是唯一解法。

《科创板日报》:中科创星近年出手频次逆势增长,底层逻辑是什么?

米磊:我们围绕“物质、能量、信息、空间、生命”五大方向布局,保持赛道均衡。光子领域的企业占投资组合30%左右,AI、量子、合成生物学等领域企业的占比也在逐年提升。这种策略既能捕捉风口,又可规避单一赛道波动风险。

以AI领域为例,我们在2019年投资了智谱,也投资了光计算、传感器等AI基础设施。英伟达的崛起证明,基础设施永远是第一波红利。当前AI算力依赖光传输,未来光计算可能颠覆传统架构。

《科创板日报》:如何看待国内硬科技投资生态的变化?

米磊:这几年硬科技投资的火热意味着市场已经意识到硬科技项目的战略价值。但行业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缺乏“万倍回报”的标杆案例,二是长线资金不足。

在相对成熟的海外市场,长线资金如养老金等是VC的主要支持方,而国内银行、保险等长期资本尚未充分入场。未来的科技金融需要国家级母基金从顶层架构上引领,避免地方各自为政导致的资源错配。

当下中国急需建设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金融制度,需要发展“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的风险投资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的“郑国渠”体系,即推动银行、保险、国家大基金等资金发挥主动脉作用,做大国家级母基金,确保耐心资本供给;国家级母基金发挥“郑国渠”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筛选出一流的硬科技投资机构,做强市场化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硬科技投资机构则发挥毛细血管作用,将金融血液输送到早期的硬科技创新企业中去,服务科技创新,最终助力整体经济“长肌肉,壮骨骼”,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科创板日报》:对于2025年硬科技投资市场趋势有哪些观察?

米磊: 我认为,2025年硬科技投资市场有机会反弹。光与AI融合、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将涌现新机会,但机构需更专注技术本质,而非追逐热点。

《科创板日报》:对未来的最大期待?

米磊:我希望中国的硬科技投资人和投资行业能够长期、坚定地支持新一轮科技革命。相信未来有一天,在中国也会涌现出更多引领世界科技进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世界级项目。

从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起步,到放眼全国布局五大未来产业,中科创星的路径印证了硬科技投资的长期主义。在米磊看来,当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练内功的人前十年的进展可能会比练外功的人慢,但时间会奖励真正的坚持者。”

(科创板日报记者 余诗琪)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光电,激光产业,企业,创新,激光企业,智能制造,产业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