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编辑推荐

3D打印设备出口“井喷”,助推激光产业发展

激光制造网 来源:老One2025-04-08 我要评论(0 )   

近年来,我国3D打印设备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IDC最新报告,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率提升至38%。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

近年来,我国3D打印设备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IDC最新报告,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率提升至38%。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24年中国出口3D打印装备和材料、零件等总价值93.71亿人民币,相比2023年度增加24.49亿人民币,增幅为38.38%。其中,出口的3D打印机数量为377.77万台,设备总价值为81.63亿人民币,增长32.75%。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3D打印设备出口单价同比增长22%,主要原因是FDM塑料3D打印机的单价上涨了419元,显示出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升级的显著趋势。

 

这一趋势表明,我国3D打印产业作为全球3D打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正凭借多方面优势,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3D打印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强势崛起,也为激光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出口激增:消费级3D打印成为“新引擎”

 

3D打印设备出口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消费级市场的强势崛起。在出口的377.77万台3D打印设备中,用于塑料或橡胶材料的3D打印设备出口数量占376万台,占总数量的99.56%。

相比2023年数量增加27万台。中国消费级3D打印机在数量上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根据亚马逊平台数据,中国产FDM 3D打印机占据平台销量的82%,其中售价在300-500美元的中端机型同比增长210%,显示市场正从入门级向专业级过渡。

 

这种现象背后是应用场景的革命性突破。随着创客运动的兴起和个性化制造的需求猛增,消费级3D打印在模具制造、产品打样、工业设计等应用领域之外,开拓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据了解,北美地区已涌现超过1200家“3D打印农场”,单台设备日均接单量达28件,平均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14个月;据教育部统计,全球已有67个国家将3D打印纳入K12课程标准,带动教育专用机型年出货量突破50万台。而在Etsy等手工平台,中国产树脂3D打印机支撑的定制首饰业务年交易额突破7亿美元,设计到交付周期压缩至72小时……

 

消费级3D打印机正从“极客玩物”转变为“生产力工具”,“3D打印农场”的出现,让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进一步刺激了市场对3D打印设备的需求。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3D打印机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创想三维、拓竹、闪铸科技、纵维立方和爱乐酷等消费级3D打印企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浙江闪铸科技消费级产品经理吴昊天兴奋地透露,公司旗下AD5X 3D打印机海外市场首批产品迅速售罄,该机型在北美市场的复购率已达37%,消费级3D打印机订单旺季排产周期达2-3个月。

 

全自研破局:工业级3D打印迈向高端化


跟消费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不一样,2024年工业级的金属3D打印设备出口数量出现下滑——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金属3D打印设备出口6449台,相比2023年减少3199台。

 

下滑的原因很多,或许跟欧美市场对工业级3D打印应用增长乏力有关——CONTEXT的报告称,工业级3D打印设备市场在2024年处于低迷状态;也或许跟标准的差异有关——目前仅有17%的3D打印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制约高端市场拓展……

 

这为我国的工业3D打印提出了挑战与要求。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下,国内企业需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巩固性价比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已在连续纤维3D打印、多材料打印、纳米级打印等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专为3D打印量身定制的新材料也在加速开发和认证中。华曙高科、铂力特、光韵达等国内3D打印产业头部企业正在全自研产品的研发上悄悄发力,随着钛合金等金属3D打印技术快速应用到消费电子等领域,迎来了订单激增的“春天”。

 

有行业专家指出,目前,工业级3D打印正向着多材料集成、批量定制、数字孪生融合的高端化方向突破。上海某企业研发的梯度材料打印技术,可实现钛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的无缝过渡,已应用于人造关节制造;武汉某工厂的汽车模具产线,通过36台联机系统实现日均1200件复杂模具的生产,良品率98.7%;树根互联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打印过程数据采集点从行业常规的200个提升至850个,实现全过程质量追溯……

 

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某国际航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总监坦言:“中国的3D打印设备的性价比优势,使得单个飞机部件的综合成本下降27%,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现有供应商体系。” 

 

产业链共振:助推激光产业发展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称,预计2025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超过630亿元,在过去的10年里,实现了30倍增长。

 

3D打印市场的快速增长,如同强大的引擎,带动了激光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在3D打印市场激增的带动下,中国激光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根据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预测,到2026年,3D打印带动的激光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其中激光器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5%,光学元件市场增长率更将达34%。

 

一场制造业的“蝶变”正在展开。

 

上游激光器作为3D打印设备的核心部件,市场需求激增。随着国内企业对激光器核心部件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国产化进程加速,锐科激光、创鑫激光等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打破了美国IPG公司的垄断局面。

 

中游激光设备集成环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除了汉邦激光的金属3D打印设备,市场上还涌现出多种类型的激光加工设备,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下游应用市场不断拓展,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峡大学自主研发的十二米级龙门式建筑3D打印机,实现了全国首个原位3D打印双层建筑的封顶,彰显了3D打印技术在大型建筑领域的应用潜力。

 

未来,产业生态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推动3D打印和激光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技术将与3D打印和激光技术深度融合,3D打印的精度和效率将大幅提升,应用领域也将得以拓展,3D打印技术将从“替代工艺”转变为“使能技术”,从而助推3D打印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激光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