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6月陕西省发布“追光计划”,到2023年11月“追光计划”升级至“跃迁行动”,光子产业,这一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循光发力
最短时间单位的最硬核支撑
是10的负18次方秒。
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单位。
“为了能看清电子的运动规律,我们需要更厉害的‘眼睛’,在阿秒时间尺度下,科研工作者才能探测到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继而突破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底层科学难题。”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付玉喜形象解释道。
秦岭脚下,春光正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大科学装置是前沿科学探索及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支撑。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成后,综合性能可达世界先进水平。”付玉喜提到,目前该设施的工艺部分正加紧研制、优化,在西安光机所提前安装调试,开展部分实验,争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还将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源头,正是光子产业未来实现大跨步发展的硬核支撑。
在西安,硬核技术支撑带来的连锁反应正悄然发生——
“追光者”茁壮成长。集聚了300余家光子企业,年产值超300亿元;汇聚了侯洵院士、郝跃院士等为代表的光子领域顶级科学家,引育光子产业高层次人才100余位。
“策源力”不断增强。拥有光机所、西安交大、西工大、西电等一批深耕光子学科的高校院所;建有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光子产业科研平台;推进光子科技陕西实验室组建,打造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
“聚集区”熠熠发光。以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启动建设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初步形成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等产业集群,建成光子芯片、光子制造两个专业园区,吸引50余家企业入驻,光子产业聚集度达90%以上,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搭建平台
让企业可以“拎包入住”
4月2日,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技术人员聚精会神盯着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上的参数,芯片在这里清洗、减薄、抛光、划片……
成立之初,赛富乐斯一度面临没资金、缺设备的困境。
“我们能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支持。‘拎包入住’,专心做生产,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运营总监牛献龙说。
超百人的工艺技术团队、百余台(套)先进光电芯片关键设备、8000平方米的洁净厂房……成立于2015年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通过“稀缺平台资源+专业技术服务”创新运营模式,为光子企业提供从产品研发到批量供货的全流程技术服务,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桥梁”。
依托这个共性技术平台,赛富乐斯节约了购置大型设备的前期成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4英寸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规模生产及销售,良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不仅仅是赛富乐斯。
从成立到现在,有40多家光电芯片领域初创企业入驻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中科立德筹建红外智能光电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源杰半导体打造光电通信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生产基地……多家光子技术企业投资建设的关键项目在平台支持下相继落地。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之路,西安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动态联动、双向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微光”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生态沃土
让企业实现链式发展
“落户西安是公司拥抱产业链‘大家庭’的重要布局。这里有资金、有平台、有陪伴式服务,还能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回顾企业发展历程,中智科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金鹏程感慨万千。
这家总部在北京的光子企业,研发了“逐光”皮秒时间分辨门控相机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超快时间分辨成像领域的空白。当准备扩大生产、拓展民用市场时,西安成为中智科仪的第一选择。
在2024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峰会上,中智科仪与其他5家省外企业一道,进行了现场签约落户。
“西安光子产业的集聚效应能让我们的创新成本降低50%。”金鹏程算了一笔账:研发中心与供应商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联合攻关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此外,西安光机所的产业转化能力也为技术落地按下快进键。金鹏程介绍,他们与西安光机所联合研发的皮秒级成像设备已应用于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中科智仪的落地壮大是西安光子产业发展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西安持续优化升级全链条生态,先后引进31家省外光子企业落户,从一束束“光”逐渐“链”出璀璨群星。
省市政策加码加力——省市将光子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大力发展,从“追光计划”到“跃迁行动”,再到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启动建设,光子产业迈入2.0时代,形成了以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链式推进效果显现——建立光子产业链工作专班,建立起“一个方案、三张图谱、N张清单”的产业链提升工作体系,先后出台了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主导产品和优势技术供需对接清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产业链配套提升奖励等一系列推进举措和支持政策,持续推动光子产业聚链成群。
资金支持保障有力——光子产业基金规模日益壮大,在早期10亿规模先导光电基金基础上,成立了7.5亿规模的光子“补链”基金和20亿规模的光子“强链”基金,并不断增资超募,以耐心资本赋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为光子产业编织一张坚实的“金融支持网”。
集聚效应日益增强——举办了全球光子产业峰会等系列活动,发布了国内首个光子产业白皮书,积极搭建产业链重点企业合作交流平台,西安光子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初步显现。
乘光跃迁
打造产业发展强磁场
站在产能蓄势爆发的前夜,西安如何走上进阶之路,打造光子产业发展“强磁场”,朝着“高光之城”不断迈进?
重融合。更加注重源头融合、初始融合,产学研各方紧密协作,精准定义需求、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用户精准匹配、与市场精准匹配;同时,建立光子产业与相关产业沟通交流机制,促进产业横向融合。
强龙头。完善光子企业动态培育库,优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整合资源,打造更多引领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增强集群协同发展能力。
拓平台。加快组建光子科技陕西实验室,全力打造“大科学装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创新联合体”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构建起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格局。
造场景。加快场景建设和开放,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试用”机会,以应用场景牵引为企业成长、产业壮大开辟发展新空间。
从“追光”到“跃迁”,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聚变”和产业发展思路的“质变”。西安正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光”在城市产业版图上持续闪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