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测试测量

新型光阱有望提升传感器准确度

星之球激光 来源:科学网2011-08-20 我要评论(0 )   

美国科学家将光导入次波长大小的槽状波导,克服了先前由于衍射极限(diffraction limit)所造成的限制,成功补捉并运送直径小至75 nm的粒子。这种光阱可望用来提升生物传...

美国科学家将光导入次波长大小的槽状波导,克服了先前由于衍射极限(diffraction limit)所造成的限制,成功补捉并运送直径小至75 nm的粒子。这种光阱可望用来提升生物传感器的准确度,甚至能发展出新型的实验室芯片(lab-on-a-chip)检测工具。

 

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David Erickson表示,他们找到一个能将光聚焦在很小区域内的方法,让光子沿着这个特制的波导前进,效果就像纳米光纤一样。在波导中,当DNA或纳米微粒溶液飘浮到光子流附近时,这些微粒子会被光子流吸住,同时被光子推着前进。

 

波导是由两个相距60 nm的平行硅棒所组成。研究人员将数个宽60到120 nm的波导彼此平行紧密排列,再利用耦合光纤将波长为1550 nm的激光导入各个槽状波导中,进入每个波导的光功率小于300 mW。由于每个波导通道的大小远小于光波长,消散场(evanescent field)会越过波导边缘延伸出去,消散场会对DNA之类的微小粒子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将粒子拉进波导槽中,而光压会驱使被钳制的微小粒子沿着凹槽移动。

 

康大的研究人员使用含DNA或纳米微粒的水溶液进行实验,并使溶液以每秒80 μm的流速在波导的微通道中前进。上述系统只能钳制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粒子,但改用更窄的波导通道、降低流速并提高雷射功率,成功率便可提升。

 

Erickson表示,他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个中牵涉的物理,以便探索此技术的其它可能发展。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结合近20年来针对通讯及其它应用发展的超快与高效率光学组件,用来操控各种不同纳米系统中的物质的。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