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其他

光谷激光三巨头分手记

星之球激光 来源:激光网2011-09-16 我要评论(0 )   

四年前,本土三家 激光 巨头华工科技、 楚天激光 、团结激光,在有关部门的撮合下正式签下战略重组协议。孰料,半年之后,陡生变故,楚天激光黯然离场,留下华工科技与...

       四年前,本土三家激光巨头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在有关部门的撮合下正式签下战略重组协议。孰料,半年之后,陡生变故,楚天激光黯然离场,留下华工科技与团结激光继续“激光航母”的梦想。

  两个月前,华工科技作出决定,将持有的武汉华工团结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工团结”)51%股权,以净资产估值作价,正式挂牌转让。如果不出意外,买家将是团结激光。至此,武汉激光业大重组以失败告终。

  让我们顺着时间倒流,回顾一番光谷激光三巨头到底经历了怎么的离合变故。

  2002年,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及东湖高新区希望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三家企业重组,实现整体上市。当时武汉市政府正提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思路。但当时国内激光产业格局不明朗,企业间的重组意愿也不强烈。两次整合谈判均无果而终。

  2004年,曾名不见经传的大族激光上市融资后,发展迅猛,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企业。2005年公司产值已达5亿元。而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激光研发、生产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武汉光谷,尽管已有50多家激光企业入驻,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但除了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8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其他企业产值相对较小,50多家企业的产值2005年只达到17亿元。而造成武汉激光设备企业做不大的原因,就是同城竞争造成利润率低,无力扩张。

  2007年1月,历经多年的谈判,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决议重组结盟。重组签约仪式现场,团结激光董事长陈海兵宣称:“这标志着中国最大激光企业的诞生。” 根据最初的重组方案,以中国第一家激光主业上市公司华工科技作为重组平台,定向增发募资3.5亿元,通过股权收购、增资和合资形式,控股楚天激光旗下奇致激光,并间接控股团结激光旗下的上海普瑞玛。其中,奇致激光和上海普瑞玛分别为楚天和团结的最核心资产。但时过半年,重组计划却陡生变故。

  2007年10月31日晚间,华工科技突然发布公告,称因部分收购主体“今年(指2007年)以来经营业绩不理想,个别甚至出现下滑的趋势”,公司决定中止定向增发重组方案。第二天,楚天激光由此退出重组。时至今日,楚天激光方面一直未对外公开当初退出重组的原因。

  2007年11月16日,原本“三合一”的重组方案改成“二合一”,华工科技和团结激光携手成立了华工团结,试图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激光切割设备制造商。

  2010年9月,华工科技旗下的华工团结和华工激光已经将持有的武汉华工激光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卖给了团结激光,该成套公司正是在华工科技和团结激光联手后打造的一个整合平台。由此揭开华工科技和团结激光貌合神离,分家行动暗流涌动的事实。

  2011年6月17日,华工科技董事会上,关于所持出售51%华工团结股权的议案,获得9位董事全票通过。其中身为华工科技董事、团结激光法人的陈海兵投票赞成。

  2011年7月5日,华工科技作出决定,将持有的武汉华工团结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工团结”)51%股权,以净资产估值作价,正式挂牌转让。如果不出意外,买家将是团结激光。至此,武汉激光业大重组以失败告终。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利益出发点不同,导致三方重组失败,只是内因。外因在于,四年前武汉激光业的大重组,并不完全是市场因素,更多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企业重组,原本应该是市场行为。正如武汉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专家所言:“重组是否能1+1>2,最终取决于重组的原动力是否来自市场本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