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塞(William Ramsay)从一种含铀矿物中分离到氦的时候,让人们认识到地球上也有氦的分布。而且氦是一种惰性气体,几乎不能和其他任何元素化合,而且极难液化。
由于氦气在飞船发射、导弹武器工业、低温超导研究、半导体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中国近年来对氦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受制于氦气资源匮乏、提取氦气的成本较高,中国在需求上一直依赖进口。
由于美国将氦资源列为战略储备资源而限制粗氦产量,美国国内液氦设备大规模停产,这不仅导致了美国自身在日本长岛军事基地的需氦设备被迫关闭,而且累及到中国的液氦进口,液氦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分析人士称中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监管后,美国就曾一度威胁以中断供应氦要挟。
更严重的是,液氦的最大消费群体还不在科研机构,而是在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核心大都是超导磁体,只有在液氦的低温下才能稳定运行从而产生稳定的磁场,这样才能保证高分辨率的成像。越是精密的低温超导成像设备往往消耗的液氦越多,核磁共振成像仪的诸多优点让其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然而由于“伴侣商品#p#分页标题#e#”液氦的短缺,一些医院不得不让它们停止运行。
汽车加了汽油马上就可以重新上路,但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一旦停下来,再启动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首先要注入几十升的液氦预冷设备,而且很有可能需要重新匀场,超导磁体退磁后重新充磁也要10到15天。等到设备完全正常差不多要等一个月。而且对于仪器来说,超导磁体的反复退磁对仪器本身是有损害的。随着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医院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也越来越多。
中国四川自贡倒是有一些氦气含量相对较高的天然气,从中提取出的氦基本就用于潜艇。在水下的高压环境下,空气中的氮气会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中,在潜水员上浮的过程中随着压力的变小,血液中的氮气便会逸出,形成气泡阻塞血管,而用到极难溶于水的氦气与氧气混合形成的人造空气,由于氦气本身的化学惰性,可以让潜水员较为舒适地在水面和水下之间往返。
同时由于氦气是惰性气体,不易与别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它常常被用作电焊和单晶硅生产中的保护气,避免金属或者硅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形成讨厌的氧化物。像美国这样的氦资源富有国家,据统计在其2000年消耗的所有氦气中,18%用在了焊接上,而16%用作工业的保护气。
此外,氦气还被用于飞艇的载气,在火箭发射中也离不开它的身影。
未来氦气进口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一旦美国收紧液氦的出口,中国现有的许多使用氦气和液氦的科研项目和医疗项目将受到影响。
三种途径解除氦危机
#p#分页标题#e#
对于美国这样的“富氦”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似乎不需要考虑“氦资源危机”的问题,但事实上不管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医疗工作者都在考虑如何面对这一危机。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节流。现在医院的核磁共振仪很多自身带有密闭性很好、防止蒸发的液氦装置,大大减少了液氦的需求量,先前的一些耗费液氦量大的仪器已经逐渐被淘汰。
更多的科学家尝试用其他的制冷方式来代替液氦制冷。用无液氦的制冷机来达到超导磁体的工作温度。相对于液氦制冷,制冷机的氦需求量很低(用作制冷机的制冷气体),制冷机主要通过冷桥与磁体相连,采用的是热传导的制冷方式,而液氦主要是将磁体浸泡其中,对流制冷起很大作用。
然而这种方法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医用核磁共振仪。有专家表示,液氦制冷的优势现在比较明显:制冷效果稳定,对于成像要求条件苛刻的医用设备,这点很重要。制冷机的稳定性不如液氦,容易受到扰动影响,这对精确成像是不利的。但他也表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制冷机代替液氦制冷也并非不可能。
发展高温超导材料也是另一个可能的途径。寻找优质的高温超导材料,让超导磁体能够在液氮甚至更高的温度下稳定工作,是核磁共振成像仪摆脱液氦的又一希望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