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业气体市场2011年12月基本持平。华东市场略有下滑,其它产品和地区市场低位稳定。工业制造业整体在12月份依然不景气。受其抑制,工业气体的消耗需求继续疲软但基本稳定。因节日的到来,需求在月末开始出现进一步的削减。大多地区的工业气体生产状况正常,仅华北地区有更多的产能关停。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多市场交易量低,产品价格低位维持不变,华东市场则略有下降。
在华东工业气体市场,液氮(LN2)12月内下滑了16元/立方米(3.3%),收469元/立方米(所有价格均为含税出厂价,下同)。据e-Gas数据,这比三个月和一年前均减少了56元/立方米(10.7%);至12月31日,液氧(LO2)价格仍维持在630元/吨,比9月底下降了20元/吨(3.1%),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有30元/吨(5%)的升幅。
华北市场12月份基本稳定。液氧价格收450元/吨,与11月底持平。但比三个月和一年前分别下降了250元/吨(35.7%)和200元/吨(30.8%);液氮价格则仍为364元/立方米,比三个月下降了202元/立方米(35.7%),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40元/立方米(9.9%)。尽管华北有部分液氩(LAr)产能削减,12月份全国液氩市场变化不大。华北液氩价格维持在500元/吨,与上月底相同,但比三个月和一年前分别有500元/吨(50%)和1500元/吨(75%)的跌幅;华东液氩市场则以1100元/吨结束本年,与上月底持平。这比三个月前减少了600元/吨(35.3%),比一年前则下降了1900元/吨(63.3%)。
回头望去,2011年是一个亮点不多,但极具挑战的一年,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处于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2009年。价格和交易量均大大低于2010年,对此我们的评述档案资料已进行了概述。 几年前,我曾在这里讨论过可能影响工业气体行业和我们大家的不少因素,我曾谈到工业气体行业正在发生着方向性的变化,也提请大家注意,如果我们不能共同采取有效、开创性的行动,我们这个行业可能会进入一个“自我摧残”的阶段。三年过去了,我们当时讨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则是变得更为急迫和突出了。在这些当中,我们看到了终端客户价值的损失和长期合同的衰落,以及由它们引发,不断机构化的对客户利益和合同责任的藐视。而引发这些的原因大多直接和间接地来源于现场管道供应项目中外销液体业务面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随管道项目竞争的加剧,外销液体对项目回报的贡献日趋重要;单机液体产能正在不断加大,但供应可靠程度下降;外销产品本身价值进一步商品化,但市场波动程度加剧。
为了管理外销液体业务,几乎所有的主要气体公司都采用了它们认为曾经有效,或在其它市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低价扩展终端业务。但这种做法并没有经过真正思考和探讨,而是出于习惯和便利。结果是将资源套死在满足为数不少的低利润或亏损客户上,从而将自身提升效益的大门关闭。当成本增加到再也无法支撑时,如 2010 年下半年的液氩业务,不少大型气体公司,其中包含跨国气体公司,只能通过大幅提价,和/或不顾已签订的付款条件要求预付或付现,和/或干脆停止对客户的供应以应对市场局面。没有一方,无论是生产商、经销商,还是用户能成为这场游戏的真正赢家。
不论是迫于压力,还是周密思考后战略的引导,气体公司们已通过共同的行动严重地削减了定价定期合同的根基,并至今仍未能,也似乎不愿寻找一个或多个可持续并行之有效、能真正完整满足客户需求的途径。很明显,传统的销售和渠道策略失败了。只有通过业内同仁的共同努力才能找到应对现在和未来市场环境的新方法。要找到新方法,首先要求市场的各个方面,包括终端用户,建立一系列公认的基准标尺并以此作为商务方案的基础;其次要求你们大家对内认清自身的优势并具备高度关注和最大程度发挥这些优势的能力,对外则在管理同质商品时,把它们作为同质商品进行管理----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面对不少地区预期在2012年进入市场的大规模新增产能,这已经迫在眉睫。让我们立刻朝着有效的方向努力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