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其他

长光所承担30径望远镜项目多项核心技术研发

星之球激光 来源:北京科普之窗2013-05-07 我要评论(0 )   

随着中国的崛起,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还是技术实力都愈来愈受到国外的关注,西方开始考虑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打通彼此的交流,进而促进双方的政治经济技术交流。而在近日决定...

       随着中国的崛起,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还是技术实力都愈来愈受到国外的关注,西方开始考虑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打通彼此的交流,进而促进双方的政治经济技术交流。而在近日决定的关于全球最大的光学望远镜的修建项目中,中国将参与负责研发多项核心激光技术工作。

       近日,美国夏威夷国土资源部董事会批准了美国加州理工和加州大学打造30径望远镜(TMT)的提议。这架全球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将于2014年开始在夏威夷莫纳克亚火山顶修建,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的国立天文机构加入了该项目。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TMT项目部经理薛随建日前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TMT将为天文望远镜400多年的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中国参与该项目,可以分享国际顶尖设备的管理、运行和相应份额的使用权益,使我国天文学家与世界一流天文学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最先进的望远镜开展前沿的天文研究。同时,国家天文台联合中科院有关院所承担了TMT主光学系统、激光引导星系统、激光器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不仅为该项目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通过该项目使我国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TMT将是前所未有的天文探测工具

    夏威夷莫纳克亚火山可谓世界天文观测的“圣地”,它海拔4205米,远离城市污染和照明干扰,一年中有300多天视野清晰,为天文观测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共有12架世界一流的天文望远镜建在这里,包括两座当今世界最大的地基光学望远镜——口径直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

    即将在此开建的TMT显然更引人注目。据介绍,TMT的主镜直径为30米,由492面对角直径为1.4米的六角形子镜面拼接组成,可提供9倍于凯克望远镜的集光本领,其图像分辨率也比当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高出3倍。根据观测目标和方法的不同,它的探测深度将是当代望远镜的10—100倍,可以观测距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宇宙区域景象以及宇宙早期形成的星体和星系,有望帮助科学家在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探测宇宙第一代天体、理解黑洞的形成与生长、探察地外行星等前沿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薛随建表示,TMT集成了当代大口径望远镜最顶尖的高新技术,包括拼接式主镜、自适应光学、以及无缝切换使用的科学设备等。这些高新技术,将使TMT成为前所未有的天文探测工具。

    中国承担多项核心技术研发任务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天文学越来越重视,提出了各类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建设方案及规划,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对此一直关注。经过论证,中国于2009年提出参与TMT项目意愿。

    随着项目合作的推进,中国科学家承担了多项重任。

    薛随建说,国家天文台及南京天光所,联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电所、理化所等单位,“自带干粮”开展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工作。“这使中国成为该项目中的实质研发合作成员之一。”

    据介绍,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主要负责TMT主镜子镜单元高精度磨制技术的研发,以及部分子镜的加工任务。薛随建说,TMT主镜拼接精度要求极高,需达到光照上去看不到接缝的程度。我国通过2008年完成的LAMOST望远镜项目,对此已有技术储备。同时,该所还参与了TMT“首光”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工作。TMT开始科学观测的初期,将先安装3台“首光”设备,包括红外成像摄谱仪、红外多目标摄谱仪和宽视场光学摄谱仪。这些设备能充分利用TMT的高灵敏度及高分辨率,提供前所未有的成像能力,是TMT项目的亮点之一。

    长春光机所主要负责TMT第三镜及其驱动机构的设计、制造工作。TMT的光路结构极具特色——来自遥远天体的星光先被具有主动光学功能的主镜收集,汇聚到副镜,再反射到可以360度转动的第三镜,最后被送入装有自适应光学矫正系统的科学仪器中。这种特殊的结构使TMT在持续观测、切换设备、更换子系统时更方便,帮助天文学家在更短时间内进行更多不同类型的观测。而起着主要传输作用的第三镜,在光学精度、机械精度等方面均面临世界级挑战。

  光电所承担了TMT激光导星子系统的设计制造。薛随建说,大气中存在湍流、密度分层等现象,会对天文观测形成干扰,导致影像变得模糊,“这就需要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矫正、还原”。简言之,就是向空中发射高能激光,在海拔90公里处制造人工“导星”,通过不断对其检测,实时测得大气湍流的具体情况,再借助变形镜高速精密的调整,让图像恢复得清晰锐利。

    其中,形成人工“导星”的高能激光,由理化所承担的高功率全固态脉冲纳信标激光器来发射。这将是国产激光器首次在国际顶尖科研装备中应用,定会为我国科研仪器抢占国际科技市场份额增添重要的筹码。

    目前,我国承担的各项研发任务均取得阶段性进展,正陆续接受国际专家的评审。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