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拨动、夹持、定位……”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手上”动作,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3所研制的装卸源机器人上成功实现。据悉,这台机器人将成为我国首台应用于油田测井前线的航天“特种兵”,工作在海洋油气探测过程的作业一线。
在油气探测过程中,为测量测井仪所穿过地层的油气聚集程度,将有源测井仪放到测试井中,通过核物理方法来进行测量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传统模式下,这些为测井仪装卸放射源的危害性作业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为了保障安全,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保护性措施,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接触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3所获悉,经过研发,33所日前研制成功装卸源机器人,这是利用图像传感器、系统控制、伺服驱动技术等研制的特种机器人,可以实现放射源无人化装卸操作。“机器人投入使用后将完全替代人工,它能确保精准、可靠地装卸放射源,杜绝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损害。”33所智能机器人研究室主任张新华说。
张新华介绍,这款机器人由机械臂系统、末端操作器、定位与回转装置、视觉反馈装置和操作台等组成,可以在8米长、2.5米宽空间内灵活作业,采用图像识别与末端随动综合控制技术的产品能够精确完成放射源的装卸过程,满足4种探测放射源装卸过程无人化的需求。
据悉,该款机器人是33所应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研制并即将交付。目前国内大型油田公司、放射源设备公司均对这型航天“特种兵”产生兴趣,正在与33所进行后续合作洽谈。
据了解,33所智能机器人研究室发挥航天优势,目前已经开发出移动印刷机器人、自动焊锡机器人、自动切割机器人、自动打螺丝机器人、自动点胶机器人、激光焊接机器人、并联机械手等种类繁多的工业机器人,以及面向无人作战、侦察、排爆、电站巡检等方向的中、小型通用移动机器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