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进口的机床很贵,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还是倾向买国内设备,但数控系统这块必须用进口的,因为要保证质量。”9月23日,刘波(化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刘波是威海市一家自动化控制公司的负责人,常年给其他设备厂家做配套。最近,他所在企业一直想购买激光切割机、数控折弯机等设备,但因为完全靠进口已不太现实,他只能把心思放在国内的机床设备上。
问题是,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多是通过组装二次开发而成,机床的本体基本是由自己做的,但关键的功能部件都是从国外购买而来。
这一窘境,正是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现实:发展速度的确很快,但95%以上被国外品牌占据,尤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国内机床在重复定位精度上,肯定跟国外无法比,这个没什么疑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一位专家如是称。
高档系统自给率不到5%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曾有一份数据统计,过去5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39%。在相关产业带动下,未来我国数控机床的年均增速还将超过10%,到2015年,全国数控系统需求将达40万台套。
据刘波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国内的高端数控机床品牌也很多,主要规模生产企业有二三十家,像华中数控(300161,股吧)、广州数控、北京的KND等企业,在业内均比较有名。
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高速发展下,却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国外数控系统,故障率是很低的,国内虽然有几家老牌企业,但在实际应用上,很多时候还是不行。”刘波说。
前述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人士则向本报记者称,目前国内的高档系统有90%以上是需要进口的,自给率还不到5%,国产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加起来不到两成。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进口数控机床这块,价格较为适中的是日本的发那科公司,其数控系统约占全世界数控机床的60%多,另外日本的三菱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海德汉公司等都比较高端,实际用量相对较少。
而与上述国外品牌相比,国内的数控机床更多是比较简易的组装设备,其中的关键零部件基本来自国外。“不光是数控系统要依赖进口,并且机床用的直线导轨、液压元件基本也都是进口品牌,国内比较大的机床厂,主要做的还是机体部分,其他部分基本拿过来整合。”
在刘波所经手的采购业务中,就有这样的“组装”设备。
他介绍称,一家江苏企业提供的机床配套设备里,主要部件不只包含了德国技术,还有荷兰、瑞士等其他国家的技术,这家企业做的工作是通过整合组装出一个新东西。
对此,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这些装配起来的机床,在精度、可靠性方面和国外的数控机床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造成了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在很多关键的工业领域不太敢用国产的数控机床。
洋系统“不贵”致开发动力不足
行业人士认为,由于国内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高速高精控制算法、伺服驱动等的综合差距,使得国内数控系统在高速、高精、五轴加工和智能化功能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
9月24日,北京机床研究所所长王晓林向本报记者介绍称,数控机床的可靠加工精度是有标准的,但车床、铣床和磨床的精度是不同的,以铣床的重复定位精度为例,一般国际比较好的水平在3微米。
在中高端数控机床上,同指标和加工范围的国产机床价格大约是进口机床(以日本、德国为参考)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价差跟床子大小精密度以及轴数差相关,以5联动机床系统为例,国产机床相当于进口机床的五分之三或者三分之二的价格”。
而他表示,数控装置在整个高端数控机床的成本中,大约能占25%到30%,“占比多少跟床子大小有很大关系,像龙门机床那种大的床子,系统占比就相对低些,而像一般的加工中心的床子,占比则相对大些”。
“国内企业好像很少有企业专门研究机床领域,很多企业不去想怎么突破数控系统,如何达到跟国外一个层次。”刘波说。
华东数控(002248,股吧)(002248.SZ)是以生产经营大型数控机床为主营业务的制造企业。根据其半年财报,该公司目前是中国机床行业生产、销售数控龙门导轨磨床最多的企业,2012年成功申报并正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MKW5230A/3*160大型精密数控龙门导轨磨床”。
但在刘波看来,威海的华东数控做的是高铁的导轨,但它的龙门磨床用的是德国技术,因为核心东西是人家的,每卖出一台机床还要给德国企业一部分费用。
而以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例,国内的确有几家一直在做,但目前并没真正做起来,“威海有一家专门做PLC研发的企业,已经十来年了,但现在市场一直没打开,只是做了些东西自己用”。
本报记者了解,这家企业现在做的PLC模拟量,在精度方面,也能达到国外一些企业的水平,但类似这样潜心搞研发的企业毕竟太少,更多企业则选择其他路径。
刘波认为,国外的成套系统的价格不是特别贵,它越便宜,越使得国内这方面的创新不足。
据了解,目前经常用到的PLC,以德国西门子的价格看,点数比较少的PLC也就千把块钱,而美国、日本等国的这种东西价格同样也不贵,“这种情况下,国内很多公司就没有做这方面的研发,因为与其去开发还不如大家直接从国外买”。
对于改变这一现状,业内似乎底气不足。“要看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关键能不能做这些事情,现在产品是有的,但达不到国外那种可靠性能。”刘波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