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人工智能是什么鬼?最近一条消息比较低调地出现,之后很少人提及,但有有心之人怕是注意到了。那就是,微信和香港科技大学搞了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英文名很长,“WeChat-HKUST Joint Lab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可以简称为WhAT Lab。看似不起眼的一条消息,其中信息量还是蛮大大的。
有几个关键点:
1. 和港科大的合作可能只是一个表象。
2. 微信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可能会是BAT PK中的一招关键棋。
3. 微信的人工智能是微信从社交工具到服务平台升级的关键一步。
所以不妨来扒一扒微信这招棋背后的那些事儿。
微信+人工智能:噱头还是大招?
为此,智东西也走访询问了多位智能行业的创业者和腾讯系创业者或员工。首先的问题是,微信搞人工智能到底是噱头,还是个大招?
一位长期研究腾讯生态的业内人士提到,“这事如果不是集团来做的话,可能形式会大于内容。”原因是认为,在腾讯内部,微信就是一个管道,渠道部门不会做这种深度的研究,虽然微信对此是有需求的。
其实两年前腾讯就已经开始尝试做微信语音识别方面的事情,比如语音记事本等等,但效果一般。但是在另一个层面,基于微信庞大的用户基础,将成为语音交互特别是搜索方面PK百度的一个重要壁垒。
语音搜索和交互已经公认会代表未来,而微信有天然的语音交互场景,这点优于百度,如果语音助手作为微信的入口,语音输入、语音识别和大数据识别,将完全改变现有的微信使用方式和范畴。
微信为什么要做人工智能?
核心的一点还是数据,苏州思必驰创始人高始兴对记者表示,“微信在手机端,产生了大量的用户习惯数据,从而可以从社交工具转向了服务平台,比如电商、O2O等。”这是微信做人工智能的目的所在。
和智能硬件端的语音交互不一样的是,微信平台所积攒的用户行为数据,更多的是文本,语音识别的数据不太多,但是在智能硬件上,语音和自然语音数据会更多一些。
微信人工智能:幕后团队解密
智东西从多方了解得知的一个共同信息是,在推动微信新技术和功能研发的核心团队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位于北京的研发团队,其源于原腾讯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解散之后,一部分人归入到微信部门。外界的认知是这是一个做“模式识别”研究的团队,最早于2010年9月成立,现在叫微信北京研发中心。
其实这个团队所做的事情,大部分微信用户都用到过,比如微信里面的语音转文字、声纹识别、电视节目中的摇一摇等。他们的研究方向包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音合成、音频指纹、语义理解、数据挖掘等等。
“虽然这些新功能看似比较简单,但背后的技术沉积需要挺长的时间”,一位前腾讯员工称,“底层技术要沉寂几年的时间,应用层的实现则会短很多。”
微信要做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这事的另一个核心团队,则很大程度上是腾讯所谓的“广研院”,是张小龙前腾讯邮箱的开发团队,据说已有二三百人的规模。在大数据挖掘这方面,这个团队会更有潜力。
微信的终极目的:基础服务入口
这样看来,微信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核心是在交互的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挖掘两方面,最终的目的,是将微信打造为一个更为强大的基础服务入口,所谓基础服务入口,比如搜索、电商等等。而这正是BAT中的另外两个对手,百度和阿里的死穴所在。
从公开的数据看,微信目前有超过6亿的活跃用户,每天还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转化为搜索和电商的用户,同时与用户行为匹配,成为一个极大的需求和可开发的“金矿”。
但和几位做智能硬件的朋友聊,都不认为这事能跟智能硬件扯上多大关系,微信智能硬件接入平台的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这和他们并没有直接关联。
封杀微软小冰:微信的防御?
在另一个层面其实已经很清楚地看到,在人工智能方面腾讯或者说微信的防御心态,希望把基于微信入口的基础服务搜索、电商、语音交互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所以我们看到了前面陆续传出的微信中对微软语音机器人小冰、出门问问相关产品的“封杀”,特别是2014年6月1日出现的“微软小冰”封杀事件。
对此,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对记者称,“对微信这个入口腾讯是很多东西可做的,特别是语音作为输入方式。防御心理的出现,还是腾讯希望基础服务自己来做,将来也会是变现的一个基础。肯定不是做个什么机器人,主要还是基于微信产品做。”
结语:无声潜入夜的人工智能
从各方了解的细节和说法不难看出,“人工智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在不断一点一点地深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效率和习惯。
当人工智能技术温柔潜入夜的时候,也成为了BAT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互相建立防御围城的重要一个壁垒。所以虽然微信这次打上人工智能的标签事实上也是司马昭之心,看得清楚,就是通过技术,利用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来让搜索从一个社交平台变成集合搜索、电商、O2O等基础服务的大平台,对百度和阿里来说,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挖掘,也不能只挂在嘴上,亟需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