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船舶制造

沉船精细发掘 高科技“护航”

星之球科技 来源:天津网2012-05-29 我要评论(0 )   

完整的明代沉船将打包上岸,船内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里面装有什么样的货物?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发现?这艘倒扣的古沉船仍留给我们不少疑问,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全方...

 

  完整的明代沉船将“打包”上岸,船内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里面装有什么样的货物?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发现?这艘“倒扣”的古沉船仍留给我们不少疑问,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发掘整理。稿件统筹 邓晶龙 周白石

  运河船说

  沉船上岸过程需细心保护

  要想彻底揭开古沉船的秘密,只能把船从原址请出来,放入室内进行精细发掘。为了保证这个过程的安全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从湖北荆州请来了国家文物局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专家们,制定出完善的实施方案。据木漆器保护专家吴顺清主任介绍,由于船只为木质船,发掘需要将船只整体打包,打包的材料于昨天送抵现场,主要是木板和工字钢。工作人员们将从现在挖出的工作沟里用木板将整船包括部分河泥整体包裹起来,然后固定。预计打包后的总重量将达到50吨左右。现在工作人员正在铺设一条从河岸到河床内的缓坡,缓坡将承载两部160吨重的吊车,将船捆绑固定后吊离河床,再用特制的车辆将其运至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梅鹏云主任说,他们准备在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内专门为船开辟一个地方,用于对船舱内部及包含物的二次考古发掘,期望会有更为精彩的发现。在此期间,为了保护沉睡几百年的古沉船,专家们为船只特别配备了药水,每天要喷淋在船体上三至五遍,主要为了防霉、防腐和加固。待进行二期发掘后,还要对整个船只进行脱水、加固和修复。

  高科技勘测助力考古发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发掘重发掘、重保护、重展示,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提取遗存及周边环境信息。邀请国内权威的文物保护专家、测绘专家、水利专家、文史专家等参与到工作中来,为出土木船提供本体保护、三维测绘、全景漫游航拍、沉船原因分析。展开多学科协作,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存与还原沉船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重点科研基地的工作人员们正随时根据现场的变化,拿着手中的仪器进行扫描工作。据介绍,他们主要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全站型测绘机器人、卫星定位仪等,对考古发掘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进行翔实的记录。因为发掘的现场在古船吊装后将消失,所以,所有的资料都需要经过详细记录后,再通过电脑进行原景再现。此次详细的资料记录还将有助于复原当年运河行船的情景,甚至有可能再现当年翻船时刻。

  古沉船发现考古意义重大

  据专家介绍,张湾明代沉船是天津考古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与发现的大运河沉船,新世纪以来,在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对运河沉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与发现的数量也寥寥无几,因此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

  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记载的北运河修建于金代海陵王在北京建中都以后,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明、清三代延续使用和修建。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发现金代的钱币、元代的瓷器、明代的沉船以及清代至民国时期大量的生活器皿,清晰地反映出文献记载中北运河的始建与使用的历史过程,为天津市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专家众论大运河“前世今生”

  流动的文化 沉淀的历史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中重要的参考。早在金元时代,天津所在的直沽地处九河要津,漕运发达,成为北方河运和海运的关键中转站,由此积淀下来的不仅是富饶的土地,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一度是中国北方商贸和文化的枢纽。作为津门十景中的北运河和海河,曾被誉为“铜帮钱底运粮河”,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发展和城市变迁。

  北运河古称潞河,位于海河上游,北运河经武清区进入北辰区小街村,流经双街、北仓、天穆,至勤俭桥入河北区、红桥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这样评价道:“作为历史上的漕运要道、皇仓重地,这里积累了丰厚的运河文化。”追古溯源,东汉曹操征乌桓凿泉州渠,为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大业四年凿永济渠,后再经元、明、清三朝数百年的变迁,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北方商贸和文化的枢纽。从元朝的税粮运输到康熙、乾隆下江南,运河水道一直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沿河留下大量的诗篇,还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

  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晓欣教授介绍,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分支,北运河为天津带来了物产的丰饶和经济的繁荣。五谷六畜、鱼盐果蔬、编织酿造等应有尽有。自元代开通漕运后,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运河和海运运抵直沽,再转运京师。天津沿河一带呈现出“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繁荣景象。每逢夏秋水旺时节,杨村、蔡村、河西务等地码头帆樯遮空、舳舻蔽水,“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明、清两朝更是运河水道全线畅通、漕运事业兴盛辉煌。曾有诗词描绘道,“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

  沿岸城镇随运河的繁荣应运而生,河西务在辽、金时还只是个小船坞,随着漕运的发展,逐渐成为“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的宝地,在运河沿岸城镇地位十分显要。到元代,因其领蔡村、杨村、桃花口三驿和地近京城而有“京东第一镇”之称。元于此设漕运外司,领接海船进京事宜。设水陆驿站和14座官家粮仓。明代设置钞关,来往货船在此榷税。并设漕运使司、巡检司、户部分司等十三衙门,三品至八品官员达百余人。商业日渐发达,商民攒集,舟航辐辏,一时财聚南北,货通四海,令人神往。不仅如此,运河还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把不同的文化、饮食、习俗与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礼仪民风汇集一起,形成多姿多彩、宽容开放的文化特色。

  沧海桑田,随着历史的脚步以及城市的发展,北运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不断地将这份资源深入挖掘,现如今北运河集泄洪、引滦输水、调水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道,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将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有效结合,使其成为本市域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清淤疏浚、滨水景观建设到两岸人文景观建设,不断弘扬运河文化的深邃内涵,展现千年大运河历史文化,形成了重要的文化点、经济增长点和城市景观点。#p#分页标题#e#

  南水北调、引黄济津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天津境内南运河的部分河段开始恢复,尽管天津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失,但它的环境效益、文化符号意义仍在彰显,作为一条活的历史长廊,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未来的社会经济价值依然不容低估。2009年,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运河沿线城市高度重视大运河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源流和纽带作用,普遍开展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以及运河沿线的发展促进等工作。

  本市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深入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两年多时间里已组织编制实施了一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在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市规划部门组织科研机构分别开展了“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保护利用研究”和“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下挖掘、保护和发挥其历史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的价值,将大运河作为仍在发挥作用的活态文化遗产,使其始终同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大运河作为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遗产,具备资源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必将成为天津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