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引发更大危机
制造商们为了规避现金风险,无奈采取了降价,这无疑将整个机械制造行业进一步拖进泥淖。三一重工副总裁梁林河表示,竞争伙伴6月份价格比5月份至少下降了十万。但作为龙头企业,三一重工表示将从7月起逐步提高部分产品价格。梁林河甚至表示,降价不是良药,只是毒药。不过该举措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
香港上市也不是灵丹妙药
除了要脱离“价格战”之外,现金储备不足70亿元的三一重工也把融资希望寄托于香港的资本市场。今年5月份,三一重工重新启动H股上市进程。
赴港IPO一波三折 业内看空
早在去年8月24日,三一重工就宣告获得港交所批准上市资格。而后,由于当时香港股市处于大幅调整之中,上市环境不理想,公司不得不缩减发行规模,降低融资量。直到去年9月22日,三一重工再次宣布,由于市况波动,暂时搁置H股上市计划。
此次,三一重工将于7月16日举行发行前的推介会。据悉,其融资规模将由原计划的33亿美元,降至20亿美元,发行股数占扩大后的股本比例也由15%降至10%。
不过业内并不看好此次赴港IPO。有分析师称,虽然三一重工H股成功上市后,将拓展公司的融资渠道,在资金上为公司投资新项目和扩大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这同时将摊薄公司的每股收益,拉低公司的A股价格。
中联重科的前车之鉴
尤其需要三一重工警惕的是,同为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中联重科,目前已经成为香港股市被做空力度最大的一支股票。而中联重科在业务和经营模式上和三一重工较为类似,同样业务线扩张比较长,受到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大;同时又存在过度依赖供应商融资来实现销售收入,使得中联重科难逃做空命运。
要知道,中联重科目前手上掌握着近180亿元现金,而三一重工仅仅是不足70亿。两相对比之下,风险程度可见一斑。
外部经济寒冬之时,机械行业下滑这些客观因素可以作为导致三一重工的过度销售,进而资金紧张而导致裁员的最好的理由。即使赴港IPO成功,也不过是救一时之急。三一重工唯有重新梳理业务线条、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在寒冬之时自救的根本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