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机制扶优扶强
凝聚人才激励创业
光电子产业昂然领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去年,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申请专利7000余件,同比增长近八成。光谷的活力来自哪里?“来自于我们营造出适宜创新的自由空间,以及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有效模式和资本保障。”张光清说。
2009年2月以来,光谷启动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先后“海选”5批、共431名海内外高端产业人才,其中外籍人才147人,资助总金额近5亿元。
除了直接资助,光谷还启动“资本特区”建设,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包括实施中小科技企业征信评级,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超市”。通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已超过30亿元。示范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公司已达到70家,资金总规模达200亿元。示范区上市公司达到30家,直接融资超过3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00亿元。2012年,光谷还将设立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基金。加大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以及投资资本家的引进力度。
最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申请“新三板”扩容试点又获国家批准。获批“新三板”之后,预计首批挂牌企业不少于10家,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目前武汉已经出台重奖措施,对企业“新三板”挂牌奖励由区级奖励50万元,增加到市、区共同奖励120万元。
此外,光谷还出台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开展以商标、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作资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试点。目前,已有30多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团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资委批准的第一家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的国内上市公司。2009年获批后,149名高管和技术骨干获得了购买公司股权的资格。“股权激励对人才的凝聚力很强,像我们这样的技术型企业,15%的技术人员流失率很正常,可是从2009年至今,我们每年的流失率仅在2%左右。”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雷惠平告诉记者,实行股权激励后,该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73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90多万元。
科技版图不断扩大
品牌辐射带动周边
7月20日,光谷与天门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光谷·天门产业园,光谷“园外园”又添新军。#p#分页标题#e#
200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刚刚建成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时,总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随着光谷的逐步扩容,目前光谷面积已达到518.06平方公里,相当于12年前的21倍有余。
行政区划有限制,光谷的土地从哪里来?这靠的是光谷特有的“托管”模式。2001年至今,武汉市政府支持光谷与周边洪山区、江夏区多次签订土地共建协议。洪山区、江夏区拿出土地,东湖开发区输出品牌和产业优势,双方共同建设园区、利益分享。在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被“托管”的土地很快成为技术创新与投资兴业的热土,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市民、“股民”,收入和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光谷本身不断扩大,承接光谷产业扩张或和光谷合作共建的“园外园”也越来越多,光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也逐渐显现。
2004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市葛店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帮助葛店高新区打造中国“药谷”。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有40多家企业在葛店高新区投资30多个项目,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亿元。
2004年至今,“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在8个城市建立了20多个“园外园”。一方面扩大了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如今, “光谷模式”、“光谷效应”在湖北大地已成燎原之势。这束耀眼的“光”,正引领科技创新的探路者、先行者们,走向更高、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