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风水力发电

能源局:年内风电成第三大电力

星之球激光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2-11-16 我要评论(0 )   

风电 发电量将超千亿千瓦时 由于自身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加之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核电发展争议未除,风电有望在年内取代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发电量超过1...

风电发电量将超千亿千瓦时

  由于自身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加之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核电发展争议未除,风电有望在年内取代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这是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昨日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开幕式上透露的消息。

 

年内占比或超2%

  据刘琦介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风电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迅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

  “风电装机容量在2008年已经超过核电,发电量也出现赶超核电之势,这与政策扶持密不可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告诉记者,此前,核电一直是仅次于火电和水电的中国第三大电力,但“十一五”期间前后出台了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和可再生能源风电价格及费用分摊等一系列的政策,对风电的高速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的特性又为其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中电联预估的全年发电量4.94万亿千瓦时计算,今年风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将超过2%。

 

弃风现象依旧

  在风电高速发展的同时,刘琦坦言,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弃风”现象,这反映了传统能源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尚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需要。

  任东明也表示,弃风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从体制上讲,国家电网属于垄断性国企,风电企业在并网和风电消纳上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从政策上讲,国家对风电的发展存在激励过度,而规范和约束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也出于GDP和税收的考虑急速上马风电项目,使得一些地区的风电站严重过剩;从技术上讲,现在我国的电网从设计上更适合于火电等传统发电方式,对于大规模消纳稳定性较差的风电存在技术性障碍。

 

五大措施即将出台

  为促进中国风电持续健康发展,刘琦透露,我国将从五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强电力系统建设,扩大配置风能资源范围,建立更大区域的电力市场,推动风电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的消纳;其次,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促进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第三,优化风电开发布局,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先建设市场条件较好的陆地风电,稳妥发展海上风电,保持适度风电建设规模;第四,创新风电利用方式,开发供热、农业灌溉等灵活用电负荷,促进风电就地消纳和利用;第五,开展风电国际合作,增强中国风电企业创新能力,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

 

商务部:我国能源战略坚持立足国内

  尽管一次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但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状却依然考问中国能源安全,对此在昨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为应对能源挑战,中国将坚持“立足国内”的能源战略,并稳步推进与各国的能源合作,同时鼓励中国与海外油气领域的合作。

  据钟山介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达到31.8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去年产量占到能源总产量的8.7%,其中水电装机规模、风电并网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与之相反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却居高不下,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4.5亿吨,同年原油进口量超过2.5亿吨,约占全球原油贸易量的13.4%。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15年我国原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到5.4亿吨。

  钟山表示,为应对能源挑战,中国将在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优先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国的能源合作,优化能源贸易结构,扩大石油贸易规模。中国将积极开展油气领域务实合作,既鼓励外商来华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建设炼化和储运设施,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