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激打与黑白激打完全相同,打印控制器、打印引擎和打印语言之类的概念都是相同的。在基础的实现原理上,彩色激打与黑白激打也完全一样。与喷墨打印机一样,彩色激打采用CMYK配色系统,使用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黑(blacK)四种不同颜色的墨粉,并经过四个同样的打印循环将墨粉转印到打印纸上。再经过加热、熔化,墨粉结合在一起永久性固定在纸张上,这样就实现了各种颜色的打印。
不过,各个打印机厂商在实现四个打印循环的具体方案上有所不同。目前最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黑白激打中使用的感光鼓方式,另一种则是感光带方式。感光鼓方式较为简单,当处理一种颜色时,墨粉被吸附在感光鼓表面不动,多功能数码复合机,接下来第二种颜色的墨粉再直接叠加到上面,之后是第三种、第四种,直到CMYK四种颜色墨粉统统都被吸附到感光鼓表面为止。然后,所有墨粉被一起转印到打印纸上加热固定。
感光带方式则与之不同,它在感光鼓旁边额外增加了一条转印胶带,处理某种颜色的墨粉时,墨粉会先从感光鼓转移到这条胶带上放置。然后感光鼓表面清洁完毕后处理下一种颜色的墨粉,同样,第二种墨粉也转移叠加到转印胶带上。CMYK四种墨粉处理完毕之后,再从转印胶带统一转移到打印纸上加热固定。
这两种方案不仅在实现技术上不同,对应打印机的组成结构也有些不同,但在最终处理上都是一致的。墨粉被一次性转移到打印纸上,并非分别转移,毕竟这么做会导致不同颜色无法混合充分,彩色打印效果不佳。由于彩色激打相当于重复4次黑白激打的打印过程,它的打印速度理论上只有黑白激打的四分之一。因此,积极发展新技术来提高打印速度就成为各打印机厂商和引擎厂商的重点。
早期彩色激打产品的打印效果较为糟糕,它采用蹩脚的半色调技术,通过视觉欺骗来造成“彩色打印”的错觉。这种半色调技术只能够控制墨粉的“有”、 “无”,而无法控制其浓度。因墨粉颗粒远远小于打印像素点的尺寸,因此一个像素点必须由许多微细的墨粉颗粒共同组成。由于人眼无法区分如此微小的尺寸,而 “误以为”是这些墨粉综合形成的颜色,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如果我们将一个打印像素放大几千倍观察,便会发现这个像素充满了比例不同、排列各异的青、品红、黄、黑四种颜色的墨粉,这些墨粉并没有真正混合在一起。这样的机制不可避免导致早期的彩色激打无法打印出色彩逼真、层次分明、过渡平滑的图像,打印品质平平。
当然,这种情况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彩色激打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它不仅能够控制墨粉的有、无和具体数量,还能够控制激光照射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某个像素点的浓淡配比(每种单色中允许有256级浓度),同时还允许在同一个位置叠加多个不同颜色的墨粉。而在最后阶段,这些墨粉会被加热后熔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彩色像素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